网友玉满华夏说:
首先,你以为地球(含宇宙、太阳、月球)真的有几亿几十亿年历史吗?它的依据是什么?现代科学家普遍采取的是放射性元素测定方法,即化石中铀经过一系列变化衰变为铅的时间,由此鉴定地质的年龄。无奈衰变的速度并不恒定,好比一座失灵的座钟,你根本掌握不了具体时间。比如科学家曾试验测量十九世纪初在美国夏威夷水中形成的火山岩石,仪器竟显示出的是几亿年前形成的岩石。原来进化论认为地层需要数万年才会演变成的,所以地球历史一定极其古老,使万物才有了由简单到完美的逐渐进化的机会,而人类经过亿万年工夫,由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猿类最后发展成人是符合科学的。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圣海伦火山喷发后流出的大量岩浆,不到一天就形成了地层,这不说明了地球诞生时间不长嘛。再者,科学家通过精确测量的海水盐份每年增加的速率,宇宙粉尘每年落入海中形成沉淀物的比率,地球磁场每年衰减的程度,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贮存的年限,太阳昼夜燃烧的变化速度,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变动,进一步证明了地球历史是暂短的,进化论更是假说而非事实的。
网友地外天使讲科学说:
对于地球诞生至今已经46亿年了,这四十六亿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区别于地球的形成,取决于地球聚集太空物质所形成的体积与质量,通常情况下,太空物体聚集太空物质需要达到直径800公里之后,才会呈现出圆形状态,才可称之为球,地球的形成也不例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太阳和太阳系已诞生了约为50亿年漫长的时间,太阳和太阳系诞生之初,只有恒星(太阳)的存在,是没有八大行星现象存在的情况。随着时间之箭的推移,一方面,太阳拥有一个巨大的不可视见的磁场存在,太阳磁场涉及的太空间范围,就是太阳系的太空间范围。有磁场的存在,就必定会有区间性磁力线圈的存在,太阳的自转运动,会连带性地牵引着其巨大的磁场及其磁力线圈进行圆周循环运动,会自然形成太阳系太空间卫体物质(各类星体)不同区间的运行轨道现象。二方面,太阳拥有巨大质量的核能物质,能持续通过核聚变超高温燃烧的自然手段,向太阳系的太空间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光和热以及庞大数量的尘粒流物质,为太阳系太空间万物的诞生与形成提供了尘粒流物质的来源,孕育着太阳系太空间物质的成长与壮大。我们地球的运行轨道,是处于太阳系第三条磁力线圈轨道上而运行,太阳和太阳系诞生的初期,地球是不存在的,随着太阳核聚变燃烧过程所散发在太阳系的太空间之尘粒流物质越来越多,部分逐渐围绕着太空间第三条磁力线圈轨道而运行,从而实现了太阳尘粒流物质量的积累现象,并从尘粒→尘埃云团→小石快→中石快→大石快→巨石块→小行星→中行星逐渐增殖递进的演化过程,经过太阳系初期上述约4亿年演化之后,第三条磁力线圈轨道运行的中行星,其体积与质量已经达到直径约为800公里或以上,从呈现出圆形状态开始,才称之为地球。即是地球诞生于约为46亿年前。地球诞生之后,仍然保持着上述的增殖状态,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地发展壮大,一方面,地球也有一个磁场存在,有助于地球大气层的形成;二方面,地球运行轨道,是太阳热能温差适中的轨道,是温度处于宜居带空间位置;三方面,地球地表会有恒温带现象形成,能持续保持着5~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环境;四方面,地球会呈现出稳定液态水体(海洋)自然现象,能为生物的持续诞生与进化生存创造了条件。以上四个方面,共同为地球营造出生命可持续诞生与进化生存的自然环境,塑造出地球生物圈阶段性之生存形态,直到目前为止,才能在现时的这个生命发展阶段中演化出现了我们智慧的人类,人类现阶段的出现,实属是地球生物发展阶段现时期的幸运。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可阅读到我相关生命科学领域前沿近二千道的原创答题,定能阅览到你感兴趣的前沿科学知识。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抄袭可耻。欢迎转发。)
网友模糊黄金红说:
地球是46亿年前超新星爆炸的残骸,初始是一团炽热的气态物质,在大约经过10亿年茫茫太空游荡后逐渐冷却,由于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自转冷却后形成赤道略长的扁正球形,在进入太阳引力区后被太阳捕获,成为太阳系中排行第三的一颗有很多水的生命行星。
网友地一眼宝玉石说:
地球的历史至今有46亿年,从它诞生至今一直在变化着,只是发生的变化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剧、短暂,有时漫长而缓慢,从科学的角度,一般把大的、急剧的变化称为突变。纵观全球,认为地球演化过程中至少发生了八次大的突变。第一次突变是在距今约40亿年,地球表面从红色变为蓝色。地球刚刚开始时是个高温熔融状态的红色球体,后来重的铁、镍逐渐沉到中心而成为高温固体状的地内核,较轻的高温液体状的铁、镍、硫、硅形成了地外核;而更轻的氧化铁、氧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铝在下,橄榄石、正辉石在中,上为高温熔融粘滞层,这三个圈形成地幔层,其上部冷却形成地壳。地壳在太平洋最深处只有5km,在青藏高原最厚处却达80km,但它们对于地球半径6371km来说,只能算是薄板而已。地壳形成时喷出大量的水和气,从而形成原始的水圈,当时陆地极少,故地球表面成为蓝色的海洋。第二次突变大约是距今25亿年的太古代晚期,形成了陆核泛大陆。地壳刚形成时各地厚度差别不大,仅有少数较厚的地面露出水面,称为陆核,如我国华北、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极洲、非洲的部分地区。露出水面的岩石经风化后就由大变小,最后形成岩屑、砂砾、淤泥并进入海洋而沉积下来,从而形成最早的沉积岩。由于有水和大气,尽管当时大气中80%是水蒸汽,11%是二氧化碳、5%是硫化氢、1%是氮,其余为一氧化碳、甲烷等,没有氧气,但却适合只有细胞壁和原生质的低等生物——细胞和冬藻的生长和繁衍。尽管它们极小,却能在沉积岩中形成化石。到了距今25亿年时,分散在各地的陆核可能相撞在一起而第一次形成泛大陆。相撞造成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目前依据是在河北遵化县发现了陆核相撞而形成的缝合线,以及洋底才有的大片蛇绿岩;而且当时华北在十几亿年中在海底沉积的13000m厚的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并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山西五台山等,故此次运动在我国一般称五台山运动。第三次突变是在距今约19亿年的元古代中期形成了第二次泛大陆。在25亿年前形成第一次泛大陆后,各大陆又逐渐分开,并在陆地周围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此时,由于蓝藻的不断光合作用,地球的氧气不断增加,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逐渐减少,终于在我国首先发现了有细胞壁、原生质和细胞核的有核细胞生物——绿藻等化石,使生物从漫长的原核时代进入了有核时代。在距今约19亿年各个陆核又一次相撞在一起,真是有分有合。碰撞又造成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以华北为例,相撞使早期沉积的5000m多厚的地层又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形成了山西吕梁山等,故而称吕梁运动。华北地核从此进入较稳定时期,并与朝鲜半岛相连而形成华北板块,经过这次运动后,又陆续形成了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华南板块等等,而且各板块迅速分开,使地球的陆地沉积进一步扩大。第四次突变是在距今9亿年的元古代晚期,第三次形成了泛大陆。同样受地幔圈上部高温粘滞层的驱动,各分开的板块又一次聚合、相撞而形成泛大陆,并伴随强烈的造山运动,它在我国突出地表现在华南板块,仅在这里沉积了几千米厚的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华南和四川、云南的古陆、福建和浙江的华夏古陆等也在这时形成,我国通常称为晋宁运动。也有学者认为第四次突变发生在约7亿年前,当时地球全被冰雪所覆盖,是地球上七次大冰期最寒冷的一次,整个地球成了一个白色的球,故有人称此次突变为雪球事件。对此,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第五次突变是在距今5.4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这时地球并没有发生地壳运动,但由于此时地球氧的含量已大增,海水中磷的含量迅速提高等因素,促使地球上发生了生物大爆发。在距今10亿年前后地球上虽已出现了无骨骼、无壳等蠕虫类的多细胞动物,但量很少,化石地点也少。大爆发时,世界各地各个门类的带骨骼、带壳的动物突然大量出现,使海底世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它改变地球整个生物面貌。第六次突变是在距今2.6亿年的古生代晚期形成的第四次泛大陆。板块的相撞必造成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大量的火山爆发。但由于我国各板块与其他板块拼合较晚,所以影响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发生了地球上5次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当时海生的无脊椎动物50%以上的科、80%以上的属和95%以上的种全灭绝了,不仅如此,在大陆的大量蕨类植物,包括一些裸子植物及许多两栖类和爬行类也都灭绝了。造成大灭绝的原因现仍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经过这次大灾难,终于迎来了爬行类动物的大发展,尤其是恐龙的出现,它成为世界新的统治者。第七次突变是在距今6300万年的中生代末期的恐龙大灭绝。最后一次泛大陆在中生代也开始逐渐解体,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逐渐分开并形成大西洋,与此同时,华南、华北板块分别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即著名的燕山运动。在南京和镇江一线沉积的一万多米厚的地层此时也褶皱抬升,接着在全国,尤其是华东沿海、华南发生了长达数千万年的火山爆发,终于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从此,哺乳动物开始占据地球的舞台。地球最后一次大突变是距今450万年左右。自6300万年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地球处于较平静的阶段,全球气候温暖湿润,地壳运动也相对平缓,但在距今约450万年,地球迎来了第七次大冰期,在两极和高山形成了巨厚的冰川、冰盖,许多动植物难逃厄运,但此后不久,人类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地球发展从此揭开新的一幕,地球无处不打下人类活动的烙印。综上所述,自地球形成以来,陆地在不断增多、增高,而海洋的面积在不断地减少、加深。可以预测,随着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北移,届时地中海将消失,且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连成一体,澳大利亚将与东南亚诸岛相撞连成一片⋯⋯!
网友晶格常数说:
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地球在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后来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最后成为粘稠的熔融状态。在炽热的火球旋转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开始分异。较重的物质渐渐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则悬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这样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都逃逸了。但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新的大气层。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后来随着地表温度的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又通过降雨重新落到地面,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圈。此后,地球经历了五个时期的发展:地球从诞生至今分为五个时期: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1、太古代:地球刚形成,没有陆地,一片汪洋。约开始于46(或50)亿年前,结束于24亿年前。发现的化石仅有晚期出现的菌类和低等的蓝藻。由于经过多次的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所有岩石受到深度的变质,所以化石很难保存下来。2、元古代:出现陆地的雏形。晚期亚欧板块开始分离。海洋中出现单细胞的浮游生物。从距今25.0亿~8.0亿年的漫长时期内,生物界由原核生物演变为真核生物,占主导地位的是菌类、藻类,因此元古代也称作菌藻时代3、古生代:亚欧大陆的七大板块基本开成。藻类的产生、低等无脊椎动物的产生,少量植物的产生。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4、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动植物的大量产生和繁殖,天气开始形成,恐龙经历了产生和灭绝。5、 新生代: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