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陷落时的帝国大厦保卫战,为什么都是外籍志愿军在做最后抵抗?(二战柏林帝国大厦)

原创 野人  2023-06-18 09:10  阅读 12 次

网友黄娜老师说:

先得澄清一点,国会大厦保卫战被过度神话了。这里纠正一下大家的常规认知。据史料记载,第一、对抗苏军的并非只有武装党卫队外籍军团;第二、德方并非全军覆没,死战到底无一人投降。事实是,最后有人选择冒死撤退,也有人举手做了俘虏。首先,守卫国会大厦的并不完全是SS(武装党卫队),更不可能“都是外籍志愿军”。除了武装党卫军,也有大量的国防军邓尼茨营的海军学员、空军(此时德方已经丧失了制空权,同时也被打回内陆,所以,飞行员,甚至潜艇兵都直接当步兵用了)和柏林当地老百姓组成的人民冲锋队(下图);德国军队在国会大厦并非没有战斗到最后一人,而是主动撤离了国会大厦,德国守备部队也并非无一人被俘。关于国会大厦战斗的最后阶段的描述,引用外文资料: about 100 of the last German combatants surrendered. A further 300 defenders were dead and another 350 were already lying wounded in the basement. Finally, on May 2, 1945, the Red Army was able to control the whole building......造成这种印象,可能是因为此时,外围的国防军被打撒,加上丧失了制空权,无法集合来给柏林解围。所以,到了柏林战役后期,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德军部队——武装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成了战场上的主角。诺德兰师主要由来自北欧的志愿兵,丹麦和挪威人很多,后来又补充了从东线撤退下来的爱沙尼亚人,加上了少数法国、荷兰、比利时志愿者。也算是成员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理想(当然是邪恶的)走到了一起。此时,这些外籍军团几乎找不到退路,不管向谁投降都是死,作为叛徒,自己的国家也回不去了,加上所谓的坚定的信仰,宁可战死也不投降,甚至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把自己绑在机枪阵地上继续玩命打。所以,诺德兰师名声太大,让后人感觉哪儿哪儿都是它的身影,什么英勇的事迹都跟它有关。在国会大厦战役中,苏军在外部用炮火轰,坦克递进射击、送到窗口往里面打,压着火力冲进国会大厦。冲进国会大厦的是苏联红军第150师——现在,每年俄罗斯胜利日红场阅兵,150师的旗帜都是摆放在最前面的,以纪念最早冲进国会大厦的光辉事迹。第一天,4月28日,红军小股部队已经冲进去了,但遭到顽强的抵抗。红军攻进之后,重火力施展不开。双方先是用冲锋枪互相扫甚至拿反坦克的火箭筒(铁拳)在房间里面互相打。每个房间都在格斗,打完子弹,有些人甚至抱在一起肉搏,拳头互殴、牙齿互咬.......第二天,红军再次向国会大厦发起冲击。红军潮水般一层一层往上攻,艰难的攻到楼顶。又玩命打了一天一宿,4月30日晚,苏军最终冲上了国会大厦的楼顶。为了纪念这一光辉时刻,隔天摆拍了下面的照片。这张照片大家都喜闻乐见。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图被精心PS过。原来,拍摄时,苏军士兵的两只手腕上都戴着bling,bling的大手表,所以,在照片发表之前,在胶片上做了手脚,手表就消失了.....不太严谨的粗略来看,整个柏林保卫战可以总结成:部分国防军的纳粹死忠+党卫军的残余部队+炮灰“人民冲锋队”+残余坦克,突击炮若干+各种stg44,毛瑟98k,铁拳,柏林人民居家自留武器,少部分虎式,豹式+其余从各地赶来增援的部队(量不大,多死于外围或者选择投降)+所谓的“精神力量和坚定的意志信仰”=苏军伤亡30+万所以,苏军费了这么大劲,才取得胜利,自然得好好的犒劳自己了,这就苦了德国的老百姓。详情大家可以看看电影《柏林的女人》。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破坏文物啥的。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来晚了估计都没地方写了。还有,前面提及的诺德兰师等武装党卫队外籍军团,他们也没有真正与第三帝国“同归于尽”。除了战死的,还是有不少人找到了活路。投降苏军的大多拉到西伯利亚去挖坑,一部分劳动至死,剩下的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为了跟西方“示好”,全给放了。(已经并入苏联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些波罗的海三国士兵除外)还有一些更走运,涉险越过了易北河,向西线的英军投降。只要不是犯了“反人类罪”(虐待战俘,屠杀平民等等),仅参与作战任务的普通武装党卫军(非盖世太保)被定义为了战俘,而非战犯,只是随便关了一段时间就放回家了。毕竟,在战俘待遇上,二战时期的英军是最人道的,比较规矩的执行了《日内瓦公约》。说到这儿,事儿还没完。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曾经颁布过政令——无论国籍,党卫军成员都可以像其他国防军军人一样有权获得养老金。所以,战后,这些前党卫军外籍志愿军们到了一定的年龄,竟然可以领到联邦德国政府发给的养老金。理由呢,也算说的过去,作为当时德国的官方行为,纳粹政府虽然反人类,那也是合法民选政府,德国后续政府自然需要履行承诺。(武装党卫军诺德兰师老兵在搞“战友会”,还大大方方的接受媒体采访)而且,每笔养老金计算的还特别认真。比如,比利时籍的党卫军战后以叛国罪被关进了本国的监狱,德国社保机构还把他们在监狱里被监禁的年头折算进了退休前的工龄,每人每月可领取数额从425欧元到1275欧元不等的养老金;然而,在二战中,被强迫在德国做苦力的比利时劳工,战后每个月获得的经济补偿却只有区区50欧元。最值得同情的倒是德国纳税人,辛辛苦苦挣的钱都被政府用来给“外人”发福利了~二战犹太受难者的补偿年金、外籍党卫队老兵退休金,还有近几年大量涌入的各色难民……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网友历史吐槽机说:

帝国大厦没那么重要

说点颠覆认知的事儿吧,其实当时苏军玩命攻打的“帝国大厦”只对他们自己有象征意义。因为纳粹的议会和总理府全都不在那,对德军来说那里就是一个堡垒,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时他还不是国会议员,任命发出的第三天兴登堡就下令解散第七届国会了。下一次国会召开时帝国大厦已经烧了,新一届议员大会是在科罗尔剧院举行的。后来纳粹党彻底掌权,所有国事会议必须由纳粹党员参加并决策,议会完全啥蛋用了。纳粹党懒得回来开会,就继续留在科罗尔剧院,原来的帝国大厦被改成了展览馆+真空管生产厂+医院妇产科......所以希特勒压根没在那开过一次会、发表过一次讲话、作出过任何重大决策。他的大部分政治军事行动都是在位于沃斯特拉大街上的新帝国总理府做的,在威廉大街上的旧总理府他都给希姆莱办公了,何况所谓的帝国大厦。

诺德兰师没那么强

题主提到的外籍志愿军应该是党卫军第11装甲掷弹师,代号“诺德兰师”,但是现代很多人把它和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人师”给弄混了。维京人师才真的是党卫军王牌,从巴巴罗萨行动一直打到战争结束投降。1944年1月那种惨烈局面下还能从毛熊的重重包围中杀出去,继而参加1945年的“春季觉醒行动”。而这个诺德兰师是在1943年3月从维京师里分离出去的一个团,补充了一个挪威团加一个丹麦团,再参合进去点匈牙利人组建的。他们大部分都是新兵,其实没啥战斗力,初次上阵打那瓦尔战役时只能用来对付苏军的袭扰。之后打坦能堡战役,指挥官舒尔茨加两个团长直接被毛熊给挂掉了,1945年1月才好不容易从海上逃到了德国。到柏林打外围攻防的时候又被毛熊的钢铁洪流糊了个满脸花,一个苏联小兵俘虏三个爆破手的事儿都出了。逃回柏林城内后,大约320名左右的法国人党卫军没处安置,就近加入了他们,算是完成了兵员补充,很快又被安排到赫尔曼广场参与防守。在那里他们抵挡了苏联渗透部队48小时,注意!是渗透部队哦!到了4月27日毛熊开始总攻的时候,当天就把他们炸出了阵地,退到齐塔德勒地区,第二天就把他们再次打散,分别退进了国会大厦(帝国大厦)和旧德国总理府。所以这帮哥们守帝国大厦根本不是为了与帝国同在,压根就是被毛熊打的没处跑了,只能去那里协防。

帝国大厦攻防战

4月29日凌晨,苏联第三突击军抵达了施普雷河北岸的莫尔特克大桥,德军则在大桥南岸的工事里严阵以待。帝国大厦已经遥遥在望,这时毛熊发现两件很可悲的事情,他们觉得有点蛋疼。第一,帝国大厦并非孤立的建筑,它建立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广场上,广场内还有盖世太保总部等其他建筑,这些建筑互为犄角形成数道交叉火力网,突破起来很麻烦。第二件事是大桥结构受损,他们的大炮没法用,修好桥才能有炮火掩护。德国这边也很闹心,这片工事里挤满了被压制进来的士兵,国防军、党卫军、警察、少年冲锋队,互相都不认识,别说配合,连统一指挥都难。4月29日黎明苏军在没有重火力的情况下发动了进攻,他们先是攻陷了盖世太保总部,但在德军屋顶炮火的轰击下实在没法还击,只能又撤了出来。毛熊们郁闷的退回莫尔特克大桥,专心开始修桥。4月30日早六点大桥修复,在重炮的掩护下苏军开始进攻,先后占领了盖世太保总部和国会大厦侧面的辅楼。15:30左右,希特勒于新总理府地下掩体内自杀,临死前下令允许守军突围,消息于17:00左右传达到帝国大厦,守军开始突围,但在苏军的重火力覆盖下突围的德军十不存一。夜间20:00左右,苏军攻入帝国大厦,并且很快在楼顶升起镰刀斧头旗。但大厦从1933年焚毁后一直没怎么使用,里面全是瓦砾堆,不少残余且没得到突围消息的德军躲进房间里继续抵抗,苏军只好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清理。到了5月2日,清理工作全部完成,苏军彻底占领这座只对他们有象征意义的大楼,同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占领新总理府。为了宣传胜利,他们摆拍了那张著名的《红旗升起在德国国会大厦》,之后还PS掉了士兵的手表......

后记

很多人说起了毛熊在柏林的军纪败坏,吐槽机到不是想给他们洗地,但这事儿真需要分开说。最开始毛熊进攻的主力部队军纪还是不错的,他们会清理马路恢复交通,修理水管继续给市民供水,还会开食堂给饿肚子的市民浓汤喝,颇有点人民武装的意思。可是后续部队到来时事情就全变了,俄罗斯历史学家奥列格·布尼茨基广泛访问了当时的战士得出了个事实,后来大规模的凌虐并不是早就怀有报复之心,基本上算是临时起意,原因也挺逗逼的。那些后续部队大部分是没出过国的工人、农民临时征召组成的,他们长期接受的教育是布尔什维克好,熊窝是人间天堂,外国老百姓只有失业、饥饿和残酷剥削,一个个惨的要死。这帮孩子怀着解放者的心情来到德国后才发现人家活的比他们滋润多了!被自己头目欺骗已经够窝火了,继而他们又想不通另一个问题,你们都过的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侵略我们?于是满腔怒火终于化成了惨烈暴行......


总结起来吧,题主其实出了个伪命题,帝国大厦攻防战中并非只有外籍自愿军拼死抵抗。守军即不完全是外籍,而且没拼死抵抗,除了从地下室里突然跑出来的一支国防军外,基本没给毛熊造成太大的麻烦。扯淡完毕......

网友第五十七朵云说:

怎么可能?那时候的德国人那里还有什么像样的指挥?各部队都是无头苍蝇一样,有跑的、有躲的、有打的、但肯定没有打的过的,这时后有外籍党卫军在抵抗不奇怪,绝对不会“只有”外籍党卫军,所以这事里面有几个关联误区,共同让人得出这么个纳粹德国的最后,只有一帮外籍纳粹在为它而战。苏联人以及现在的俄罗斯人,有那张在国会大厦顶上插红旗的照片,作为攻克柏林的标志性宣传画面,然后从二战结束一直到今天,每年的胜利纪念日,攻克柏林,攻克国会大厦的150师军旗,据说就是那面曾插在国会大厦上的红旗,都会被高举着排在第一位,这么看来,无论是倾向盟军、倾向苏联的对德最后一战的壮丽胜利,还是倾向德国的这最后悲壮一战,都会被人为强化成一种情怀,总之就是这是很了不起的一战。其实这真的是被误导脑补出来的架空历史。只要说一件同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这段架空历史就会崩溃—— 希特勒踏上政治舞台,带领德国集体右转的关键政治事件,大家都知道,就是火烧国会大厦,这里就不去扯到底是纳粹烧的,还是德共烧的陈年老话题,只提取一个不管什么观点都可以公认的客观事实,那就是国会大厦确实被烧了!对,这栋被烧的国会大厦就是我们前面说了那么多的那栋国会大厦,这栋大厦被烧了后,占据德国政治舞台的纳粹,从来没有打算修复它,当成个什么机构驻地,就一直当臭狗屎一样丢一边没管过,当然,大家也知道,德国人的工匠精神非常厉害,他们修的东西,一但损坏,立刻就可以在附近找到用油纸包好的配件和工程师,而国会大厦这栋建筑的“栋”,规模也不是普通的栋,被火烧过后,虽说苏联红军冲进去时,照样也踩着当年过火的废墟,不过确实也有完好部分,修好部分,被当作工厂、商店、医院之类的在使用,从这点来看,就知道这个建筑已经完全与德国政治没有了关系,也完全不具备什么方面的象征性意义,至于为什么后来苏联同志选中这栋建筑来无限拔高它,大概是苏联同志更熟悉它一点?因为它曾经是李卜克内西同志战斗过的地方?总之,在对德最后一战时,这栋建筑不具备任何特殊意义,在一九四五年四月28号到30号,这里确实发生激战,但真相是这一地区发生激战,战斗主要攻防是针对边上盖世太保总部发生的,帝国大厦只是作为辅助阵地,以及后来有溃散部队逃进去抵抗,被苏联红军清剿了一遍而已。这里提到的外籍志愿军,就是由维京人师抽调架子为主,填充了北欧志愿纳粹的诺德兰师,诺德兰师跟维京人师相比,不是一个档次的部队,也绝不是什么战功赫赫,特别狂热的党卫军师,而是一支从成立起,就已经没什么心气的军队,最多也只能算能正常战斗,不算掉链子的部队,它的名字之所以频频出现,搞得好像是一支特有名望的部队,是因为在柏林最后的时刻,它几乎就是唯一成建制,还能联系的上,可以指挥的部队,所以纳粹大本营最后的电报记录里,它才会让人以为它就是最后的救世主,在国会大厦的最后一战,不是诺德兰师最后死守这里,而是有部分诺德兰师的人,也逃进了这里,迎来了最后的覆灭之战。

网友五爱教育凌远长著说:

#原创#那些外籍志愿军一旦上了希魔的贼船失去了下贼船的可能随着盟军的快速推进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纳粹分子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群外籍志愿军已经被其祖国抛弃即使逃回国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们上天无路只能下地狱事已至此这帮鬼迷心窍的东西做垂死的挣扎故,带着花岗石脑袋在地狱里与希魔重逢#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网友薛西斯的猫说:

国会大厦保卫战其实本不用伤亡这么多人,只是当时的战场形势容不得该退缩的人退缩,也容不得该进攻的人不打。而且这场战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对抗苏军的并不是只有武装党卫军的外籍军团。第二点德国也并非全军覆没无人投降,是那些无法投降的人选择了拼死抵抗,德国到最后战线崩溃除了武装党卫军之外,其他的国防军都被迫收缩在本国领土之上,所以当苏联进攻柏林的时候,很多步兵都是原先的海陆空军以及在柏林当地老百姓组成的人民冲锋队,也算得上是拼死抵抗。对于德国而言,国会大厦在当时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战场形势大势已去,没有任何抵抗的必要,而德国的军队在抵抗一阵以后也选择退缩。之所以会发生国会大厦的那一场激烈的战斗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整个战场已经被撕裂,国防军被打退失去了一切战场制胜权,柏林已经被包围。德国正规军大多都选择投降,但是外籍军队真的很难投降。他们都是在战争过程当中,希特勒向各地征集的志愿军。他们的人种构成很复杂,有从北欧的丹麦挪威来的,也有从东方战线上补充的爱沙尼亚人以及少量的法国荷兰比利时志愿者他们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历史给他们的定性是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加入法西斯战斗。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对抗苏联,光复自己的国家。毕竟苏联在二战前以及二战之中做过的那些事,没有人会忘记。在苏联无情占领了他们的国家,以后没有人在意他们,而只有希特勒选择收留他们,目的也并不是出于所谓的人道主义。而是在进攻苏联时让他们做先锋,这些人可以无惧苏联的炮火,虽然他们知道自己被德国当成枪靶子,但是他们甘愿怎么做,毕竟灭掉和占领他们的国家并非当时的德国,而战争开始以后希特勒也许诺他们的国家可以得到光复,但很可能这只是希特勒的空头支票。这些志愿兵在当时被编成第11装甲投弹兵师诺德兰。当然,其中也真的有其他国家的叛徒或因为怕死或因为洗脑而加入。在德国战败以后攻入柏林的时候,这些军团根本没有退路,他们无论向谁投降都是死,即便他们缴械他们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而且最先进入柏林的是苏联军队,这让他们退无可退。对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他们切齿痛恨的国家,如今就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杀光一切。所以这些人宁死不降,尤其是不投降苏联,宁可身负重伤也要与其同归于尽,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诺德兰师名声大噪。在保卫国会大厦的战役当中,苏联倾其所有用猛烈的炮火进攻坦克推进,伤亡不计其数才攻下国会大厦,当时所有的人都杀红了眼。最后苏军赢得了胜利,为了犒劳自己,也大肆放手在柏林城中行凶,柏林城的很多文物,标志性的建筑也都成为发泄的对象。很多人总在问为什么希特勒的外籍军团到最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我只想说,正是因为苏联之前的政策太过血腥对待其他国家太过霸道,所以根本没有人敢投降。在与苏军对战的战场上,除了敌人只有死人,不存在俘虏一说。明白这一点的人都尽可能找其他盟国投降,不知道者可能最终就死在西伯利亚,最后森森白骨都不知道是谁?美其名曰,他们被解放了。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179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