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武术高手有哪些?(中国历史武术最厉害的是谁)

原创 野人  2023-07-03 09:35  阅读 11 次

网友聪明的小龙女说: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武术高手有:司徒玄空,华伦,斐昱,薛仁贵,赵匡胤,周侗,岳飞,狄青,张三丰,张松溪,常遇春,戚继光,俞大猷,刘挺,甘凤池,杨大眼,斛律光,高昂,石虎,檀道济,韦孝宽,陈庆之,高长恭,韩擒虎,史万岁,李靖,王正谊,李尧臣,董海川,杜心武,万籁声,王子平,李凤岗,韩慕侠,蔡云龙,宫保田,李书文,霍元甲,黄飞鸿,叶问,李小龙。

网友历史守望者说:

史上会武功的人太多了,在这里我列举十来位会武功而且称得上武术家的人。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是一名自幼习武且久经战场的武将、武术家。他曾创作出太祖长拳、盘龙棍法等,并且流传至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术家。周侗和他的徒弟岳飞、林冲等人。岳飞在武术界被尊称为"武圣",自幼习武,臂力惊人,擅长使枪,弓箭等,也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岳飞的师兄弟包括林冲、卢俊义等人,都是武术名家,此外岳飞的师父周侗也是当时的武术名家。应该说周侗和他的几位弟子都是著名的武术家,武功应该都很好。张三丰。这位大家应该都熟悉,太极拳创始人,内家拳始祖,绝对的武术宗师。徐达。徐达也是一位自幼习武,久经战场的将领武术家,据说其妻也是一名武术家。俞大猷。戚继光虽然和俞大猷齐名,但戚继光的名气主要在军事在抗倭方面,真正论武功的话,俞大猷比戚继光强。俞大猷也是出生于军人世家,自幼习武,并且是武举人出身。俞大猷擅使棍,曾改良过少林棍法,并创作过《剑经》等武术典籍,是一名真正的武术家。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武林高手。晚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巅峰期,当时是国家提倡民间习武御敌的,所以那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武术名家,这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霍元甲、杜心武、叶问等人。

网友东方神盾说:

要说真正的武林高手大概分三个境界,一是练为看者,这其中包括武术冠军如李连杰,赵长军,香港的功夫片演员成龙、元彪等。二是擂台竞赛冠军,如散打王柳海龙、方便、泰拳王播求!孙禄堂、黄飞鸿、叶问、李小龙为一代宗师,即练为看同时也与人切磋,增进技艺。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三是锦衣卫、东厂、西厂、清大内高手,中南海保镖、旧时代镖局里走镖的。应该说这些人打起来动作可能不是很好看,但绝对是招招要命,他可不象擂台赛那样有赛判,有规则,有禁打部位。什么招狠他用什么,什么招要命他用什么!一击必杀、一招制敌。用血染沙场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为过,上述这些人手里的人命可能都不是一条。这些人比较有名的有杜心武、李尧臣、李冠铭、李凤岗、者美杰、李旭、边梅。一代宗师比武输了,最多说声咱技不如人,后会有期,武术大赛输了,最多拿不了冠军,但还有下届。擂台赛输了,最多丢掉金腰带和几十万奖金!那么这些走镖的镖师呢?他们一且遇上劫镖的,拼的那可是性命!包括现代的者美杰、李旭、边梅他们,在一瞬间不能制服对手,死的可能就是他们!就擂台上那种抱头的防守动作,在他们这里死一百次都有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和清大内高手与此同理!不见血惺、不要人命一个武者,能算真正的武林高手?电影南拳王》里的哈尔蚩为什么那些一代宗师斗不过他?一代宗师练武是为了扬名立万、收个徒弟、增加一点收入。而这些人练武轻则致人残废,重则取人性命,你说他能不厉害?所以说什么人武功练的好,也不如这些人练的好。这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网友杨角风发作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沧州人,对中国武术还是相当信任与自豪的,后来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也跟很多朋友聊起过武术。其实,自从国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所谓“武术大师”被打假之后。比如前两年风靡一时训斥小年轻“不讲武德”的“马大师”,中国武术就开始引发更多的质疑了。但武术不是骗术,是确实存在的东西,只不过民国之后开始没落了。毕竟这玩意就跟学中医以及说相声一样,也得有传承,再加上“侠以武乱禁”于是逐渐没落。尤其是义和团勇士们,突然发现硬气功能挡长矛,却挡不住洋枪洋炮之后,传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最终成了如今这个样子。当然,晚清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出现过武术高手,比如大刀王五,也是沧州人。入选民间十分流行的晚清十大高手谱,跟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术大师齐名。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大刀王五,他的一生又充满着哪些神秘之处呢?一、大刀王五这个人物并非是杜撰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在历史上存在过的高手,原名王正谊。都说“乱世出英雄”,越混乱的世道,越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比如秦末、隋唐、三国时期。而中国向来是一个崇尚英雄和侠士的国家,美国因为历史太短,没办法才人为创造出很多漫威英雄,从这一点上看,两个国家还是比较像的。清朝末年,清政府饱受洋人欺凌,转过身来又来欺负老百姓。也正是这段时间,民间浮现出很多行侠仗义之士,尤其是沧州、天津、北京一带。而王正谊就是其中一个,他算得上是一代豪侠了,名气上也比霍元甲啊,燕子李三等高得多。毕竟霍元甲力气大不假,实战能力究竟如何,并无详细记载,如今留下的传说大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而燕子李三,虽然名气比较大,但毕竟干的那些事不怎么地道。说好听点叫劫富济贫,说难听点,不就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小偷吗?而且,由于燕子李三偷出了名气,一时间冒出来一堆燕子李三,凡是偷东西的都自称李三,无形中也败坏了他的名声。但大刀王五不这样,由于出身贫寒,三岁丧父。所以王正谊从小就坚定了信念,要习得一身武艺,既能养家糊口,又能保护家人,还能行侠仗义。就这样,他先拜肖和成为师学习一些武术的基本功,随后拜师双刀李凤岗,并学有所成。二、李凤岗是沧州一片有名的武术大师,好使一对双刀,自然不是什么人都能拜师门下的!王正谊为了能学到上乘的武艺,即使吃了多次闭门羹,他还是不肯放弃,硬是跪在李凤岗门口就是不走。李凤岗也终于被这小子的诚心所打动,最后开了口,收了他为徒。由于王正谊拜师后,在众多师兄弟里面排行老五,所以人称“小五子”,这也是后来他被人们称为“大刀王五”的原因所在。小时候,我(杨角风)看过一本连环画,讲的就是大刀王五的故事。这本连环画讲的大刀王五年幼时并没有丧父,在同治年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这一天。王五跟自己的父亲俩人耍狮子助兴,结果不小心触犯到了洋教堂,后来在洋教士指使的黑毛陷害下,王五一家家破人亡。为了找黑毛报仇,王五拜师学艺,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终于学有所成。后来他一路追黑毛到京师,报了仇,后来他组建了镖局,成了一个镖师。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跟谭嗣同关系好,谭嗣同被抓后,他还曾设法劫法场,设法救光绪帝。再后来他加入了义和团,手持百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既能挡子弹又能砍洋人……虽说连环画的故事有十分夸张的部分,但大部分内容还算属实,大刀王五并没有得罪洋教堂,家人也没有被迫害。但是他学艺有成后,确实成了一个镖师,后来有了积蓄后,自己成立了“源顺镖局”。虽说镖局不大,但是王五仗义疏财,喜欢结交江湖义士,在京城也算小有名气,位列京城八大镖局之一。三、王五的“源顺镖局”之所以能在京城立足,主要是立下了这么四条规矩:第一,重要的镖车都是大刀王五亲自押送。第二,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口中提到“大刀王五”这四个字的,都要热情款待,甚至走的时候还送盘缠。第三,每年的冬夏两季,镖局会给贫苦人家施舍衣物,冬天是棉衣,夏天是单衣。第四,每年过年的时候,镖局的马车上会装满年货,分发给穷人过年。正是由于大刀王五行侠仗义、除强扶弱、劫富济贫,从而深受百姓爱戴,以至于给王五送了“尚武”、“济贫”两个匾额。梁启超也在《饮冰室诗话》中曾赞大刀王五:

“王五生平以除强扶弱为事。 ”

然而,真正让大刀王五名扬天下的事件,并非完全是他的镖局,还有他的一个壮举!由于甲午战争失败,朝野上下一片哀怨声,这时候有位御史安维峻上疏。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就是李鸿章,力陈议和之弊,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严惩误国者!当然,御史弹劾李鸿章,实际上是表达对清廷的不满,毕竟太后和皇上没错,错的都是下面的人。只是慈禧太后不是傻子,自然听出了这御史话中有话,于是把他革职戍边了。其他人都避之不及,唯独大刀王五义愤填膺,不怕得罪李鸿章,主动提出,自己要护送安维峻一路到达戍边地。四、而“大刀王五”真正被人叫开的原因,则在于他弃掉了双刀,改使单刀之后。在运营镖局的期间,大刀王五觉得使用双刀一直比较虚,于是他又再拜“山西董”为师,改学单刀。而且他使的那把单刀叫青龙偃月刀,跟关羽使得八十斤重那一把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这一把更重,达到了一百多斤。在镖局开张一周年的时候,大刀王五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谭嗣同。最开始,谭嗣同是拜他为师的,但后来不知道咋的,俩人越聊越投机,也不顾年龄差距,竟然拜了把兄弟。大刀王五教授谭嗣同单刀和七星剑,谭嗣同则给大刀王五讲变法图强的内容。俩人还在一起经常切磋,两个人的思想也开始互相影响。王五希望能到东北买块地搞养殖,甚至还能自立为山大王,然后继续干事业。谭嗣同则给大刀王五宣传变法的主张,甚至写了一首《赠舞人诗》给王五,让他加入到维新变法中来。在戊戌变法期间,大刀王五更是成为了谭嗣同的私人保镖,跟随其左右……可惜,好景不长,戊戌变法很快就失败了,当时大刀王五托关系让谭嗣同快逃,但被谭嗣同一口拒绝。随后,不甘心的王五,又试图买通狱卒,联络江湖好汉,营救谭嗣同,也以失败告终。再到后来,大刀王五还策划劫法场、救光绪帝,以及试图刺杀荣禄等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大臣,都以失败告终。五、谭嗣同在狱中的时候,留下了一首诗,至今被人们传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而这句诗中的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外一个就是指大刀王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有所解释:

“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

由此可见两个人的感情之深!有民间传说谭嗣同行刑时,刽子手就是大刀王五,他违抗命令,没有用钝刀砍谭嗣同,而是用的快刀,一刀结果了他性命。其实并不是,谭嗣同确实是被钝刀砍死的,足足砍了30多刀,临终前也忍受了无比的痛苦。当时大刀王五也组织了人员打算劫法场,怎奈这个法场是慈禧太后亲自指示的,守卫森严,根本毫无胜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兄弟被钝刀砍死,大刀王五的心情,可想而知。随后,王五又冒着极大的风险为谭嗣同收尸,将尸体入殓以后,王五还在自己的居所密设灵堂,祭奠了七天,并把棺材送往浏阳安葬。这之后,大刀王五一方面继续联络武林人士,为推动变法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对清廷倍感失望,有要推翻大清的想法,既然是联络武林人士,自然有很多高手跟他有交流了。这其中就有一个人跟大刀王五交情很深,他叫霍恩第,霍元甲的父亲,也是一个镖师。六、就这样,大刀王五经常跟霍恩第切磋武艺,自然跟霍元甲也熟悉了起来,成了一对忘年交!时间过得很快,谭嗣同被杀后不久,义和团运动兴起了,大师兄张德成久慕王五之为人,由天津赶赴京城,亲临源顺镖局,恳请王五出山。没曾想到,王五竟然一口答应了……王五所带领的队伍对纪律要求比较严格,而当时参加义和团的有很多人就是为了乘机抢点钱的,结果被王五整得很惨。后来他带领大刀队,在天津一带阻击八国联军,刀砍洋人,一场战役下来,王五盯着滴血的大刀讲到:

“这把刀,今天才成为真正的刀,因为它开了洋荤,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虚称大刀王五了,对得起这把刀,也对得起祖宗了。 ”

可是,用大刀对枪炮,就算武艺再高,也抵不过子弹啊,很快他的队伍就被打散了,王五也回到了镖局。毕竟王五也算是义和团的一个小头目,不仅洋人恨他,清廷也变了脸开始围剿义和团残余部众。随着八国联军进京,很多逃难的百姓也躲在了源顺镖局内,本来王五完全可以逃脱。可惜为了这一百多名无辜百姓,他主动站了出来,承认了自己参加了义和团,还刀劈了洋鬼子。当时来抓捕他的清军捕头也很感动,叹了一口气,让他放心,绝对不会为难这些百姓的:

“是条汉子,你放心吧!”

就这样,大刀王五被捕了,随后被扭送到了德军那里,在之后,脑袋就被砍了,还被挂到了城墙门上示众。于是悬挂大刀王五首级的地方,有清军在把守,王五家人根本无法给其收尸。霍元甲闻讯赶来,趁着夜色,摘下了他的头颅,送还了王五家人。那一夜,霍元甲直直地站在王五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彻夜未眠。大刀王五是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中,经历过实战的人物,死在他刀下的洋人有关记载是二十个左右。所以,他的综合实力,也名列晚清武林高手谱的第一名。他死后,还留下了一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一直被王家人保存到1958年,随后被人扔进了炼铁炉,炼成了一坨废渣。而跟着王五的这把青龙偃月刀一同扔进炼铁炉的,还有一把剑,是谭嗣同的宝剑,也是大刀王五送给谭嗣同的。至于那把刀究竟有没有100多斤重,这就无从查证了,既然能被人相中炼铁,我想,应该,或许,大概,有吧!说完了民间高手大刀王五,我再讲一个大内高手,宫宝田吧!七、若是用说书人的语气来讲讲这位末代大内高手宫宝田,那他的人生堪称传奇: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张大帅乘坐慈禧太后曾经坐过的“花车”,途径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人炸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张作霖头上的同时,却没想到,有一个外号叫“宫猴子”的人,却内疚不已。这个人就是晚清最后一名大内高手——宫宝田,由于轻功盖世,像猴子一样灵活,故人称“宫猴子”。当时的他,担任张作霖的保镖和教练,只是事不凑巧,当天他被派去做别的事了,他躲过了一劫,但张大帅没躲过。实际上在宫宝田的保护下,张作霖曾多次逃过劫难,化险为夷。只是这一次中了日本人的招,为此宫宝田懊悔不已,悲痛加愧疚,让他辞职回乡种地。除了作为保镖未能保护大帅,自己失职愧疚以外,实际上还跟当时的一则预言有关,这个预言就是:

“宫开两张口,吃掉两龙头!”

宫宝田出生于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山东人,按照说书人的说法。他出生的时候,不知道哪跑来一只白色的梅花鹿,站在他家门前,久久不肯离去。村里面的算命瞎子得知了情况,急忙跑来,听说宫家生了一个儿子后惊叹道:

“此子是个宝,将来官必高!以后也将会跟天子常见面,只是千万不要吃鲤鱼!”

八、村里人听到算命瞎子这么一说,都感叹不已,毕竟这个瞎子号称“半仙”,算的命还是蛮灵的。于是村里的大财主,送了宫家几亩薄田,让其可以维持生计。而宫家,也给这位降生的儿子起名宫宝田,希望他日后真的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虽然宫家对其刻意培养,但毕竟家境贫寒,宫宝田读了几年书之后,于13岁时来到京城谋生。一开始便是在北京元亨利米行当学徒,其实他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捣米和送米,尤其是往各大王爷府上送米。这样一来二去,他就认识了五王府上的一名护院(教官),此人名叫尹福,乃清廷大内总管董海川的大弟子。董海川是八卦连环掌的创始人,位列晚清十大武术高手之一。他见到宫宝田后,也是称赞其骨骼惊奇,是一个练武奇才,让尹福好好调教。由于宫宝田每次去王府送米之后,都会停留片刻,对尹福操练府兵训练很感兴趣。时间久了,也就引起了尹福留意,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宫宝田果然不简单,当初捣米也锻炼了两膀子力气,加上师父的指导,大有所成。尹福对待宫宝田也比较严苛,据说,每天给他一个木碗,什么时候汗水滴满了木碗,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再后来,师公董海川将宫宝田带进了宫里,亲自教授八卦密宗和八卦拳谱。就这样,宫宝田留在了宫里,练就了一身本领,尤其是轻功了得,被称“宫猴子”。九、宫宝田十六岁的时候,在师公董海川的引荐下,成了一名大内侍卫,到十八岁的时候更是成为了光绪帝的贴身侍卫。消息传回宫宝田的家乡,整个村子都震惊了,毕竟小小的乡村出来一个当皇差的,还是皇帝身边,相当了不得。等宫宝田回乡的时候,连县太爷都跑来登门祝贺,而问题就出在这次宴席上。下面的故事就有点传奇了,估计也是人们添油加醋,故弄玄虚这么传下来的:前面也讲了,宫宝田一家谨遵算命瞎子的教诲,千万不能吃鲤鱼,所以这些年来他也一直没吃过鲤鱼。可是这次宴会,邀请的人比较多,卖鱼的小贩那里又没有足够多的鲫鱼。毕竟那时候养殖业不够发达,鱼都是渔民从江里、河里、池塘里打捞的,所以,这里面就掺入了几条鲤鱼。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讲了,吃了鲤鱼的宫宝田开始发失心疯,人们急忙找来村里的算命瞎子,瞎子叹息一声,说了这么一句话:

“宫开两张口,吃掉两龙头!他本来是守护真龙的,现在却注定要克死两条龙啊!”

理由是,宫宝田是守护真龙的,自然不能吃龙,而鲤鱼是没跳龙门的小龙,吃了鲤鱼就注定要克真龙了。当然,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这段传奇,铁定是人们杜撰的。极有可能说书人针对宫宝田后来的经历,特意添油加醋加以解读,找出了这么一条吃鲤鱼的典故。十、后来的宫宝田在宫里混得风生水起,先后成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贴身带刀侍卫,庚子之变后,他更是一路保护太后和皇上西行。 立了功的宫宝田更是获赏黄马褂,再后来,光绪帝被人下毒身亡,宫宝田内疚不已,心灰意冷之下回乡种田。再后来,张作霖大帅找到宫宝田,打算让他出山给自己当保镖,宫宝田想起吃鲤鱼的事,不敢接这个活。没曾想,张大帅哈哈一笑,根本就不担心自己被克的事:

“俺又不当那啥鸟皇帝,你怕什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算俺老张死了,也怨不得别人!”

关于宫宝田跟张作霖之间,还曾经有一次比试,说的是张大帅想试一下宫宝田的功夫,于是让宫宝田站在离他20步的位置开枪。张大帅的枪法是很准的,人们传说他能在百步内打中燃着的香火,所以,这场比试,宫宝田还是非常危险的,功夫再高,也怕枪啊。可是没想到,张作霖迅速连开两枪,都被宫宝田轻松躲过,第三枪没来得及开,宫宝田就已站到了大帅的身后,轻笑地问到:

“大帅,这第三枪是开还是不开了?”

就这样,宫宝田成了张作霖的保镖兼教练,直到皇姑屯事件爆发。宫宝田觉得还是自己克死了张大帅,内疚之下再次归隐山林,在民间组织团练,教人练武。十一、多年以后,许世友将军带军队驻扎到宫宝田家乡,他也对曾经的这位大内高手青睐不已,于是专门拜访。此时宫宝田已经70岁高龄,不仅热情招待大家,还上场跟士兵们切磋了一下武艺。老当益壮,身手敏捷,让许世友将军赞叹不已,也为宫宝田的武学造诣竖大拇指。随后,许世友将军还邀请宫宝田任部队武艺训练班的教练,专门训练士兵。但不巧的是,训练班没有举办几期,就赶上了日本大扫荡,随后宫宝田又染上了疾病,享年72岁。多年之后,王家卫拍了一部电影,叫《一代宗师》,这里面有个角色叫宫羽田,乃八卦拳宗师,其原型就是宫宝田。在影片中宫羽田创办中华武士会,并且致力于北拳南传,整合南北武林。后来在金盆洗手的仪式中,跟叶问有一战,这一战的大概意思就是退休前想找个高手切磋一下。在比试之前,宫羽田问叶问:

“拳有南北,国有南北么?”

《一代宗师》这部电影非常精彩,也问了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灯”问题。就是怎么把武艺传给下一代,可惜的是,明明有一身的好武艺,偏偏就无法完全传递下去。事实上,后来这么多武术骗子横行,倒不是说他们全是假的,至少他们中有人是见过真东西的,只是见过,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就能传扬下去。十二、那么,宫宝田的事迹是真,还是假,他真有这么神吗?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会功夫也是必然的,但是人生经历,却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精彩。十几年前,有一本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叫《许世友与大内高手论“功夫”》,这里面讲的就是宫宝田跟许世友的故事。宫宝田的人生经历,跟这篇文章前面描述得几乎一致,但关于他师公董海川的描述其实是有些问题的。董海川确实是八卦掌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虽然他后来当了太监,但是他并非宫里的大内总管。他流落京城的时候,是在肃亲王府当差,也跟太极宗师杨露禅有过切磋。董海川去世后,是有墓志铭的:

“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

这里说的就是董海川中年阉割,到了肃亲王府当差,并未进过宫,自然也就没办法带宫宝田进宫当侍卫了。况且,宫宝田13岁的时候是1884年,那一年董海川已经去世两年了,自然也不可能再传授他武艺了。而且,宫宝田是汉人,要想进宫当大内侍卫,只能参加武举考试,才有机会入宫。正常情况下,御前侍卫至少得上三旗满人才行。若是他参加了武举,并中了,史料中应该有记载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宫宝田真的当过大内侍卫吗?同理,宫宝田确实是一代武术大师,也确实当过张作霖的保镖,也跟许世友将军有过接触,但是他真能躲子弹吗?大家怎么看呢?

网友天香云外飘说:

1,朱亥。朱亥,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于市井之中,有勇力,早年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当屠夫。魏安釐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因侯嬴的推荐,成了信陵君的上宾。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朱亥曾经用袖中锤击杀过晋鄙。2,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分封灭秦的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3,郭子仪。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怡,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朝著名将领,世称“郭令公”。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天宝八年(749),拜左卫大将军,后兼九原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围云中,收复常山,拜兵部尚书。天宝十五年(756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洛阳、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郭子仪是武状元出身的。4,岳飞。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宋朝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在北宋末年投军,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南宋王朝建立,他上书指责黄潜善、汪伯彦等,反对南迁,被革职。后改从王彦,与金兵战于太行山;复随宗泽守卫开封,任统制。据说岳飞创造了鹰爪拳。5,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6,俞大猷。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187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