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鲜卑人去哪了?我们有可能是汉化的鲜卑人吗?(鲜卑人可以被汉化的原因)

原创 野人  2023-07-02 13:25  阅读 19 次

网友随便看认真说说:

您这个问题请允许我采取直接的方式予以回答:“你我的身上都流淌着当年鲜卑人的血液,如果您祖居北方地区,您的高祖往上,是鲜卑人的概率会更大。换言之,当下中国汉人的祖先,有大量都是鲜卑人……”

鲜卑人来自于哪里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整个东亚地区的人种都是同宗同源的。这其实很好理解:当年在原始社会,东亚地区的人类开始慢慢繁衍,人数越来越多以后,可能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族群繁衍生息的需求,于是族群分化,一部分人迁移到了其它地区,以此类推,族群不断分化,有的可能去了现在的东北、蒙古高原,有的可能去了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族群分化时,又有可能去了更远的珠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在那个时代,信息传递的能力十分原始和有限,大家互相离开之后,留在记忆里的东西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只有部分内容会以神话传说或无法证实的所谓“史实”予以保留,譬如“箕子朝鲜”、“徐福东渡”等等……鲜卑族其实就是和汉人同宗同源的“兄弟”,只是他们两个兄弟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分开了,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发展自己,后来机缘巧合,又在两千年前匈奴这波兄弟“式微”的时候代替了匈奴的“身份”,开始和汉族产生了历史性的“接触”……

鲜卑人最后去了哪里?

同样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的最终归宿和之前的匈奴以及后来的突厥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他们在和汉族接触后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相对来说,鲜卑的做法更加接近于“俊杰”!由于看到汉族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的先进性,鲜卑的贵族中出现了“有识之士”。当然,这些有识之士的出现,也是建立在之前匈奴的遭遇之上的——鲜卑曾经长期被匈奴奴役,相当于匈奴社会的“下等人”。作为“下等人”的鲜卑,看到自己的主子在和汉族长达近三百年的打打杀杀中最后败下阵来,势必会对接下来他们自己与汉族交往的政策做一调整。在充分认识到汉族当时社会发展的先进性后,鲜卑人的贵族,包括皇族,力排众议,实施了中国历史上最最彻底的“汉化”。这种汉化的结果虽然对于鲜卑民族自身而言是具有“毁灭性”的,但对于鲜卑民族的人民来说却是幸运的——它化解了民族矛盾,从无形之中避免了不知多少无辜生灵的涂炭,也让更加优良的文明得以继续繁衍。在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鲜卑就开始慢慢消亡了,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的称谓从此不再被人们所提起,但鲜卑民族的血液却已经流进了你我的血液之中,成为之后大的中华民族这个群体的一部分。当然,学术界也有一种说法,当年的鲜卑族并不是全部迁往了中原,少量鲜卑人还是留在故土没有随迁。这些人里面就有后来的锡伯族。即便如此,锡伯族也是我们的兄弟无疑,您说不是吗?码字不易,谢谢关注!

网友北京张律说:

对于北方汉人来说,应该说不是可能而是肯定。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鲜卑族成了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经过隋唐之后,鲜卑族消失不见彻底融入了汉人血脉。汉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族政权的征服与汉文化的同化,历史上的三苗、九彝、百越、匈奴、突厥、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大部分融入了汉族,变成今天你我的一部分。中科院在90年代做过一次汉族人的人种调查,汉族北方人群(除两广海南闽南)是蒙古人种东亚种,南方人群(两广海南闽南)是蒙古人种东亚南亚混合种。结果显示,北方人群与通古斯人(鲜卑契丹蒙古满族)有相当的相似性,南方人群则与苗彝百越有混血。大学在西北上的,当时上法医学课,老师半开玩笑的说只要告诉他是哪里的人他就能知道你的血型,大家一试,结果八九不离十,大家困惑。老师解答,其实只要是长江以北的北方人60%是B型血,B型血是所谓的游牧血;长江以南则是O型血、A型血多,所以连猜带蒙可以的。

网友莫折念生说:

通过分析一个叫元威的男子的遗骨,科学家已经确定北魏拓跋氏王族的父系遗传类型是C3b1a1-F1756H,基于当代人的遗传调查显示,该类型的人目前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地区,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占11.11%'内蒙古海拉尔的蒙古人占9.26%,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的阿勒泰人中占12.50%'在铁列乌特人中占9.09%,而在汉族中几乎不见。所以汉化的鲜卑族的血脉,很早以前就在中原汉族人里消亡了,他们的主要影响,还是在于文化制度上的,包括北魏时期占据国教地位的的佛教,和北周宇文泰复兴周礼重建的府兵制,北齐高氏吸收波斯文化改革的服饰,奠定了隋唐大一统帝国时代的政治基础。大多数人印象中传统的中国人,信佛教,穿长衫,长裤,靴子,戴前低后高,桐木内衬的帽子,都是从北魏时代开始的。如果说北魏鲜卑血脉在中国北方还有保留,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在蒙古族,锡伯族,鄂温克族,以及小部分满族,汉人里面C3b1的血脉是很少很少的。根本原因,鲜卑族是在中原陷入大乱斗时,以部落雇佣兵的形式介入中原政治格局的,一只少而精锐的,部落内部父子世代相传的重装骑兵部队,就是全部政治本钱,拓跋氏为了控制军队,并未把他们派往四处,也是吸取了符坚把氐族军人分散,导致败亡的前车之鉴。大多数鲜卑部众其实一直都在现在的内蒙,山西北部,辽宁,河北的部分区域生活,即使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移民也并没有能够改变河南地区的居民成分。

网友汉水长流说:

提这个问题的人,你就是汉化的鲜卑族。有母族感情的人没有谁会提出这种二b问题,只有信仰缺失的人,才会纠结于此。鲜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己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不提它,最好。提它,没有丁点意义,只能起到削弱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也正中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下怀。现在,虚无、弱化、瓦解、分离主体民族之风甚嚣尘上,北京某大学教授竞然在庙堂上放言:‘’汉族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它就是一个杂货包袱,有什么装什么。‘’因此,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就料到被洗脑了。其实,被洗脑的并不止你一个人,还有不少。退一百步说,就是你的血液有鲜卑基因,如果你认同汉族,又能怎样?当然,你若没有母族情结,其结果,是不由自主地做了别有用心之人的帮凶。最后,你提的问题居然上了头条,看来你还真是信仰缺失的人。

网友煮酒渔樵说:

我是西域大都护,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1.五胡乱华造成北方汉民族损失殆尽

五胡乱华是汉民族历史上不忍直视的一段惨痛,其起因固然有政治上的腐败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造成国力衰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汉帝国错误的民族迁徙政策,大量的匈奴移民占据了关中沃土,繁衍生息之余又用迁徙的方式突破了原来汉民族抵御防线。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残酷的,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建立在另外一个民族的毁灭废墟上的。没有来得及南渡,留在北方的汉民族大量被游牧民族杀戮,十不余一,在某些残酷的游牧民族眼中,汉人甚至已经成为了食物!因此这一时期,残存下来的汉民族数量极少,后来族群的恢复精力了很长的时间。

2.北方汉族的血统经历了民族大融合

在北方汉民族的族群恢复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了血统上的大融合。一方面,是大量汉民族妇女遭受到游牧民族的凌辱,产生了大量的混血孩子。这种繁衍方式是符合草原民族的传统的。另一方面,草原民族在统治过程之中逐渐汉化,与留在北方的汉族世家开始通婚联姻。鲜卑族是汉化比较激进的民族,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大量鲜卑贵族南下,进行了汉化。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矛盾,激烈碰撞之下产生了关陇军事集团。关陇军事集团的首脑中大部分都是汉化鲜卑,他们摇摆于汉化和鲜卑化之间,知道隋帝国建立,才彻底完成了自己的汉化过程。在这种融合之中,北方王朝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通过这种融合紧密连接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下汉化鲜卑在血统上与汉民族血统至此完成了融合,不分彼此。

3.历史上汉民族中有鲜卑血统的名人

残存的鲜卑族以后还会经历更多的演化与融合,不止融入汉民族,还会融入党项族等游牧民族,最终消失于历史之中,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汉民族名人之中,血统比较可疑的如隋唐皇室,即使杨氏和李氏真如他们自己宣扬的一样是纯正汉族,但是其母系如独孤家族,著名的长孙家族都是汉化鲜卑。因此这两个皇室百分百是汉与鲜卑的混血家族无疑。还有汉民族的英雄标杆家族杨家将,也是如此。杨家是著名的弘农杨氏出身无疑,祖先是汉代的四世三公杨震后裔,但是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历史原型则是汉化鲜卑,折家和慕容家都是与杨家常年互相通婚的家族。佘太君的娘家折家是北宋唯一的军阀世家,在整个北宋时期都是西北防线的重要家族,名将辈出牺牲惨烈。穆桂英的原型则是杨文广的慕容夫人,折家与慕容家都是汉化鲜卑家族。由此可以看出,北方汉民族的血统已经与鲜卑等游牧民族融合在一起,无法分割了。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187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