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独家17频道说:
我用语音输入法来说一下这个事情。苏州杀降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究其原因其实是投降过来的,这些太平天国的降降药价太高,李鸿章的初衷也不是需要想杀掉他们。李鸿章的目的是去安抚他们着想他们,但是他们的要价高了,那么李鸿章就会担心他们。一旦安抚不了就会再次造反,那么到时候他的这些成绩就会功败垂成,这个就好像炒股票一一种道理,已经到手的一些利润,怎么样才能够把它保住呢?只有把他们杀掉,那么这个功劳就已经注定了,如果一旦他们再次造反,那么把以前的利润也就丢掉了,甚至会得到朝廷的惩处,那与其这样被朝廷惩处,还不如自己就保住理论,把这些想象一旦全部杀掉。上面我用的是语音输入法打字,我发现现在的语音输入法还是不太识别度高。识别度不太高,所以出现的错字就特别的多,但是我相信大家还是能理解的,我发这篇的目的是看看有没有原创的。有没有原创的标志出现,据说是要300字以上才有原厂的标志,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也没看见。
网友历史研习社说:
李鸿章的职业生涯分为两段,我们熟知的是他做了中堂大人,掌管北洋海军的后一段,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前期的陆军事业。李鸿章掌管淮军多年,打过的胜仗也数不胜数,尤以1863年克复苏州城一事而“扬名内外”。可他一生中打了那么多次仗,为什么独独这次影响重大呢?因为在此次战斗中,李鸿章犯了兵家大忌——杀降。关于“苏州杀降”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李鸿章生性冷血、杀人如麻的;也有的说是因为李鸿章看到投降的几名将领并没有剃发,还在城内发现石碓堆砌的关卡,疑心太重所以动手杀降;还有的说李鸿章本就没有受降之意,之所以让程学启去谈判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不过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以郜云官为首的几人提出的投降条件实为李鸿章所不能接受,为防养虎为患所以鸿章动手杀降。在具体分析郜云官等人提出的投降条件之前,笔者先解释一下“苏州杀降”究竟为何事。1860年,苏州被太平军攻占。而1863年,为了破除天京周围的防护圈,使得清军最终可以将太平天国连根拔起,李鸿章率军兵临苏州城下。由于苏州的战略位置和经济地位都很重要,所以驻守在此的太平军都把苏州城看作是不可丢失的地盘。他们在此配备了大量的火炮设施,布置了上万的精锐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的攻城计划很难成功。就在李鸿章为此一筹莫展时,却听到了一则令人意外的消息,“城贼胆寒,颇有逆酋乞为内应。”居然有人愿意倒戈?虽然惊奇,但老谋深算的李鸿章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他按兵不动,对主动投降的郜云官等人暂予招抚,并派程学启妥善办理。程学启经过几番交涉后,清军这边最终定下要求,如果郜云官等人可以生擒忠王李秀成,或是提慕王谭绍光的人头来见,那么就准予招抚。二十四日正午时分,正当慕王谭绍光对众指挥,要求各王上城堵御之时,郜云官联合汪有为拔腰刀刺死了谭绍光,并联合众将杀死了谭绍光的余部,且于当晚打开齐门迎清军入城。第二天清晨,郜云官等人就提着谭绍光的首级来到清营。本来事情到这里差不多就该结束了,李鸿章剩下要做的就只是安抚降众,解散或招募降军,可是事情的发展却还在继续。投降之后,郜云官等人提出的要求远远超出李鸿章所料,并最终导致了“苏州杀降”这一结果。究竟郜云官等人提出了什么条件使得李鸿章大为光火呢?据李鸿章于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三所写的奏折来看,郜云官等人献城后不久,就占住阊、胥、盘、齐四门,并在街巷各口堆石砌卡,防备心很重。除此之外,他们还把苏州城附近的太平军余党聚集过来,要求立二十个营。不止于此,他们“并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换句话说,郜云官等人不仅做出了很多看似极具威胁性的举动,居然还理直气壮地问李鸿章讨要官职,而且职位还不低。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别说李鸿章不能接受,换做是我们自己,恐怕也觉得不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了吧?清军围困苏州城甚久,虽说尚未攻城成功,但在与太平军的僵持中也绝不处于劣势地位。恰巧这时郜云官等人又主动提出倒戈,那么受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而不存在利益交换关系。所以,这个苛刻的要求在李鸿章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李鸿章列了三点原因解释为何要杀降。首先他就提到郜云官等人为太平天国卖命已是罪人,如今被迫投降却还有这般过分要求,根本是毫无悔过之意。因此,这群人“断不能无反侧之心”,而我们也“断不能遂其所欲”。其次,接受叛军的投降本身就是有风险的,李鸿章举了曹沛霖和宋景诗的前车之鉴。曹沛霖于咸丰七年被胜保招安,而三年之后却宣布“天下已无主,我等当各求自全”,并确立“连合”太平军、捻军的战略方针,准备于是年攻打寿州。而宋景诗在咸丰十一年投诚胜保,之后多年屡立战功,不过在同治二年又与清军开战,并最终投奔苗沛霖。李鸿章举他们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一旦我们收了这些叛军,那么同样的事情也有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前世不忘后事之师,警醒皇帝受降需谨慎。最后,李鸿章再次强调苏州的意义重大。好不容易才得以复城,若是因为此次轻信郜云官这群人,而导致任何闪失出现的话,那么后顾之忧便无穷无尽了。一段话下来,李鸿章想表达的意思已是淋漓尽致,而皇帝也不负所望,在圣喻中承认李鸿章办事“并无不合”,并“著李鸿章妥为筹办”。至此,杀降的事基本谢幕。纵观其上,我们虽不能完全相信李鸿章在奏折中阐明的理由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也许其中也包含着其他因素,但至少对于整个“苏州杀降”事件来说,实可见一斑。参考资料:①《清实录》第四六册,穆宗毅皇帝实录(二),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版②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李鸿章全集1》奏议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李鸿章全集29》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④黄清源《宋景诗投诚官军及攻打柳林团问题辨析》,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⑤池子华《对苗沛霖集团与太平天国、捻军关系的考察》,载《近代史研究》1989年01期
网友晓居历史猜想说:
“杀降”二字不难理解,既你投降了,我也杀你,事情的原委发生在苏州的太平军身上,事件是满清重臣李鸿章干的!
苏州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军事屏障,自打被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攻破以后,加固了苏州城的城防工事,为了巩固这座得之不易的苏州城,李秀成将苏州城作为军事基地。
苏州城有太平军的主将李秀成与助手谭绍光及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四位将领。
满清王朝的李鸿章率领淮军与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来攻苏州城,久攻不克,李鸿章部的淮军处于劣势。
主将李秀成发现军心不稳、凝聚力下降、有变节迹象,这是太平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李秀成发现以郜永宽为首的几位将领已经有变节迹象的时候,没有采取积极措施遏制事态的发展,且与手下大将谭绍光发生了军事意见的不统一,李秀成放弃了苏州城出走,谭绍光坚守苏州。
主将谭绍光与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大将矛盾上升被淮军李鸿章及戈登所部利用。
当攻城的李鸿章所部一筹莫展的时候,戈登部的奸细探知太平军主将谭绍光与部下将领矛盾重重,且郜永宽已经动摇,有向清军投降的意图,这让李鸿章及戈登大喜过望并及时的与太平军的郜永宽联系。
意志不坚定,左右摇摆、害群之马、注定了死无葬身之地!
由于李鸿章对太平军郜永宽的投降怀有质疑,变节的人到了哪里也不会受欢迎,可是以郜永宽为首的投降派为了得到李鸿章的信任竟然杀了主将谭绍光以表投降派的决心。本人分析:李鸿章是不会与投降派讨价还价的,可是幼稚的郜永宽还是抱着想在李鸿章这里得到荣华富贵的心里,在得到戈登的担保后回城与汪安均等人对谭绍光及其部下大开杀戒,并将谭绍光的首级亲自送与李鸿章军营,将苏州城门大开放清军入城,有谭绍光部下一千余人死在清军的屠刀之下。
投降派的下场,任人宰割!
太平军自打起义那日是遵照汉人的规矩,不剃发的,古人云:体之发肤受之父母,满清王朝的规矩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当李鸿章的清军入城后发现太平军依然没有剃头,且太平军的装备精良,李鸿章本就对太平军不信任,加上桀骜不驯的太平军的种种做派表明这些人留不得,这位奸诈的李鸿章对太平军起了杀心。李鸿章的一场鸿门宴将以郜永宽为首的、做着春秋大梦的八位降将当场砍死,这不是李鸿章的目的,李鸿章的目的是就此开始了他的“杀降”计划,太平军的降兵死亡无数。
为什么会发生“杀降”?
不是李鸿章的背信弃义,是太平军的将领郜永宽之流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苏州城还没有到了不能战的地步,即使不能战也可以另寻战机及另外开辟根据地。李鸿章的“杀降”为满清王朝铲除了后患,虽然在当时与戈登的常胜军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可是李鸿章挣得了头功不算,还发了大财。李鸿章的一句话说的挺有道理;这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图片来自网络,谢谢@炒米视角 的邀请)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网友石头说历史说:
1863年12月,苏州城外一片寂静,城外清军大营内却传出一阵喧闹。常胜军队长,穿着黄马褂的英国人戈登举着手枪到处寻找李鸿章,说他背信弃义,叫嚣着要找他算账。李鸿章到底做了什么事让戈登如此生气?就在月初,耗时十月之久的苏州围城战刚刚结束。清军最后拿下苏州城有些戏剧性,耗时数月的围困极大地动摇了太平军将帅的意志力,郜永宽等几个将领和戈登达成秘密协议,戈登许诺他们高官厚爵,并保证城内士兵的安全。最终他们杀掉了守将谭绍光,主动献城投降。太平军最后的重镇苏州就这样落入清军之手。苏州被攻克,戈登自认为功劳不小,同时想着要履行诺言,给郜永宽等人顶戴花翎。就在此时却传来一阵叫喊,郜永宽等降将却被李鸿章推出帐外斩首示众,李鸿章随后命令士兵在苏州城内对太平军降兵大开杀戒,几天的时间,数万太平军被清军屠戮殆尽,此事件被称为“苏州杀降”。这件事让戈登大为不解,为啥之前说好的条件,李鸿章就这样翻脸不认人了?这让戈登的脸往哪搁?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以西方人的观念看,这种杀降行为是不可理解的,违背了基本的契约精神。李鸿章后来是这样解释杀降行为的。一、苏州太平军有二十万人,他们虽然投降,但人数要远大于清军,而且都没有剃发,城内街垒也没有拆除,一旦在接收时候发生变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杀。二、郜永宽等人反复无常,今天看形势不对可以杀谭绍光,说不定明天就扭头提着我们的脑袋又做太平军了。对于这种人,杀了也无所谓。三、太平军之前有诈降行为,清军为此付出了代价,所以为绝后患而杀。这种解释,戈登是不认同的,因为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杀降这个概念,于是又闹到了慈禧那里,还拒不接受清朝的封赏,甚至要带着常胜军帮助太平军。可慈禧、曾国藩等人却赞赏李鸿章的行为,说他做的漂亮。最终,清朝出钱摆平了戈登,戈登被英国调往非洲。常胜军也被遣散,被编入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苏州杀降,一石二鸟,手段玩的高明。此事件被编排进电影《投名状》中,不过戈登成了赵二虎,李鸿章成了庞青云,郜永宽等人就是那群喊着馒头馒头被屠杀的太平军了。
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说:
1863年2月,李鸿章率领淮军,在英国人戈登领导的“常胜军”的配合下,对太平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清军势如破竹,先后拿下了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江阴等处,向着太平军在苏南的根据地苏州挺进。(太平军顽强抵抗)但是,李鸿章的部队在苏州却遇到了太平军的顽强阻击,慕王谭绍光带领纳王郜永官、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王”,会同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四天将”,拼死抵抗。几轮攻防下来,双方均损失惨重,苏州城成为了横亘在李鸿章面前无法逾越的大山。恰逢此时,戈登通过内线得知,“四王”和慕王谭绍光素有嫌隙,而且纳王郜永官表露出降意。“密介副将郑国魁,为请于鸿章,乞反正,许之”。经过数轮谈判,双方约定由纳王郜永官生擒穆王谭绍光,交给淮军处置。其它诸王打开苏州城门,迎接淮军入城。“常胜军”首领戈登则表示,确保“四王”“四将”投降后的安全,并对归降士卒予以宽大处理。穆王谭绍光似乎对郜永官投降的企图有所察觉,于是,郜永官等人决定将生擒穆王谭绍光改为击杀。在谭绍光亲临战场督战时,与“四王”等人产生矛盾,康王汪安均当即拔出佩刀,刺杀了谭绍光,割下其首级。郜永官着人将谭绍光的首级献给淮军将领程学启,经太平军降卒检验无误。李鸿章随即谴程学启率淮军进苏州城受降,并诛杀谭绍光部卒近千人。(淮军创始人李鸿章)至此,苏州城全面落入李鸿章之手,太平军在苏南的根据地被淮军彻底摧毁。一天之后,李鸿章在苏州城娄门外设宴为“四王”“四将”接风洗尘。席间,李鸿章向八人献上淮军战袍,趁他们放松警惕之时,召集八名武士刺杀了他们。史料是这样记载的:“甫就席,有军官自外入,投谍李公,李公就谍出。酒行,旋有武弁八人,各手一冠,皆红顶花翎,膝席前,请大人升冠。降酋不知是计也,竟扬扬得甚,起立,自解其额上黄巾,手冠者俟其侧,从官尽起,目注之。转瞬间,八降酋之头血淋漓,皆在武弁之手。”一生崇尚儒学的李鸿章,并非一个弑杀之人,难道不懂得“滥杀降众,必坚其必死之心”的道理吗?况且之前也不乏重用降将的先例,如吴建瀛和骆国忠,不但保留了少数自己的部队,还随淮军攻城掠地,立下功劳。此次参与谈判的程学启也是太平军降将,后来受到了李鸿章的器重,委以重任。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就偏偏把这八个人杀了呢?
第一,八个人对李鸿章提出了过分的要求。
在程学启入城受降八人时,他们就曾向程学启提出“乞公请于李公要总兵副将官,署其众为二十营,分屯阊、胥、盘、齐四门”。李鸿章认为,太平军是在淮军久困之下,别无他法才选择归降的。投降之将,就应该服从调配,听从安排,哪里还能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如果承诺八人的条件,“阊、胥、盘、齐”四门悉数交给这几个人,那么,苏州城一半以上将重新落入太平军之手,一旦再生反心,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八人投降的诚意不足。
在淮军进入苏州城时,就发现情况有些异常。首先,太平军数万军队依然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劲,并没有缴械。其次,苏州城内已作好巷战的准备,修筑了很多坚固的工事,堆砌了很多石头关卡。李鸿章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弟弟李鹤章在太仓受降时,因太平军诈降而腿部中弹一事,怀疑太平军故技重施,并非真心来降。再次,太平军依然有很多人没有剃发,包括郜永官本人在内,这就进一步加重了李鸿章的疑心。(湘军创始人曾国藩)
第三,清廷对太平军仇深似海。
在十多年的战争中,太平军纵横十多个省,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差点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对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清军对此恨之入骨。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被称为“剃头匠”,就是形容他对待太平军的屠戮毫不留情。在安庆一战中,曾国荃将太平降卒每百人为一组,以进屋领取返家路费为由,加以捆绑,然后屠杀。血腥的杀戮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1万多名太平军被杀戮殆尽。后来,李秀成被捕,多次向曾国藩请求饶他一命,并表示可以配合招降太平军余部,但仍然被杀。洪天贵福被抓后年仅15岁,同样表达了归附清朝的意愿,但很快被凌迟处死。洪秀全死后被清军从坟墓中拉出剁为肉酱,混在火药里发射出去,让其灰飞烟灭,死无葬身之地。因此,诛杀八人不排除是清廷的授意。
第四,故意让戈登难堪。
“常胜军”虽然在对太平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常胜军”和淮军素来不和。在苏州受降太平军之前,戈登还因向李鸿章索要军饷不成,欲撂挑子。清廷一直担心“常胜军”尾大不掉。在受降苏州太平军时,戈登是见证人和担保人,曾参与谈判并承诺保证八人的安全。李鸿章杀了八人,陷戈登于不义之境,从而削弱“常胜军”的势力,为裁撤“常胜军”打下基础。(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