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如何才能保证乘车安全呢

原创 野人  2023-07-02 10:20  阅读 12 次

网友蜜雪儿呀说:

网约车安全,因为最近发生的一起货拉拉女孩打车事故,再一次被提起热论。怎么样尽量做到安全打车呢?我查找整理了以下几点信息。第一 保护好个人信息,在填写注册使用个人信息时,对真实姓名,性别,生日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要谨慎填写,回复司机信息和评价行程时的沟通内容也尽量只和出行有关,不多透露个人信息。第二 夜深人静时尽量避免独自打车,特别是女孩子,不熟悉的地方,偏僻地方不去。喝酒后也尽量不独自出行。第三 尽量不和陌生人拼车,上车前,记下车牌号,注意观察司机,在车上时尽量坐后排位置,保持车窗打开。不要只低头看手机,不要睡觉,尽量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第四 可用导航注意行车路线,不和司机过多交谈,不透露手机没电,一个人住,不认识路这些私人信息,如发现路线不对可要求下车,可机智报警,切不可盲目跳车,要理智应对。第五 要开启全程录音。在乘车时,乘客可在打车软件点击授权开启录音模式,车主的App会自动开启行程录音。第六 将家人或朋友添加为紧急联系人,乘车时设置并开启“自动分享功能”,可让家人朋友实时在线掌握乘客所处的位置和状态。第七 察觉危险,灵活求助。可通过软件平台“紧急求助”功能呼救,如果没办法打电话报警,可使用短信12110报警,发送短信“12110+所在地区区号后三位”,短信信息包括乘客的位置,所遭遇的侵害,尽量简洁明了信息完整。第八 一定记住生命第一!增加知识,增添力量,平安出行[玫瑰]

网友埋怨飞雪说:

滴滴安全员沈东,保障网约车乘客安全。但是,滴滴事故还是不断出现。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和出租车相比,滴滴和出租车在其根本上就已经不同,一般来说出租车司机几乎是全职跑车,有出租车公司进行统一的管理,保险齐全,运管备案。行业已经运行几十年,所有机智都已经完善。并且审查以及安全培训来说都十分的正规。而滴滴司机却十分的复杂,新手司机不在少数,更有甚者,跑滴滴练习车技。什么类型的人都可能存在,大家对于这个心里应该也清楚,这里的差距就已经直接体现了。二,大多数出租车的司机一般中年人居多,或者年龄偏大,对于他们来说安全首先是第一步,其次才是赚钱,而且他们大多数都会比较的成熟稳定,跑过很多年的出租车,见得也比较多。不会表现得很冲动。而滴滴司机很多都是年轻人,跑滴滴纯粹只是为了娱乐,有时候遇见美女难免会有所冲动,也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骚扰。而且滴滴司机也不好管理,兼职,业余的太多,好多人根本不在乎。你处罚他们,他们还想挑战平台,最终客户体验差,安全得不到保障。三,以上这些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在司机的问题,必须深化准入条件,提高门槛,筛选一起,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素质高的司机,大家的出行才能得到保障。大多数网友都觉得说的没什么毛病,仔细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在我看来,滴滴想要走得更远的前提,无疑是让所谓的“安全出行”得到保障,而不是让安全变得如同虚设。应该从自身内部开始严格要求起来,而不是在出问题之后才想到怎么解决,防范于未然!

网友3哈出品说:

这些情况下下尽量不打车   防患于未然,有些情况下,就不要外出或打车了,如深夜打车;尤其深夜去偏僻远郊区,城乡结合部等。   如果夜晚等外出,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急需打车时,尽量选择专车服务,虽然价格不低,但安全性比其他出租车要高一些。 车辆信息不符的车不上 。据了解,目前网约车平台都会要求司机和车主身份验证,包括“身份证”、“驾驶证”和“车辆行驶证”信息,只有三证信息全部真实有效才能成功注册。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传统出租车,还是网约车,社会上还是会存在与注册信息不符的车辆。   如果乘客在搭乘车辆时,遇到车牌信息和APP显示不符、车型不一致的情况要拒绝搭乘车辆,并可通过APP内的投诉通道直接反映。明知是黑车,一定不要上。如果遇到“套牌车”,则无解,据了解,“套牌车”多存在于传统出租车中。   个人信息谨慎透露   出门在外不露财,打车同样适用。提前准备出打车的零钱,无论是手机中的钱包还是实体钱包,勿让其他人看到里面的总额。独自打车尽量不穿戴华贵。   除了不露财,尽量不露色。女孩一个人打车不穿着暴露,花枝招展,姿色超群者尤其要注意。   另外,很多司机喜欢和乘客聊天,此时,乘客不要吐露太多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单身、资产丰厚等敏感信息。 乘车时最好这样做   首先是坐的位置,如果是出租车或者网约车,可以选择坐在司机后面的位置,方便查看司机动态,司机也不容易发起袭击。搭乘顺风车一般坐副驾驶位置,坐后面属不礼貌行为,具体情况,乘客可酌情选择。   如果晚上乘车,打开一点车窗,谨防密闭空间“迷药”等,有什么情况发生也方便对外大声呼救。   打车时不瞌睡,女生经常外出打车最好备有“防狼剂”等。车辆行驶中,注意使用APP查看行驶路线,谨防司机绕路或完全就是错误路线。   在车站或一些人群密集区,尽量去打流动车辆,而不是选择停靠拉客车辆。 而网约车平台也要做一些防范危险司机在杜绝危险司机上,平台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做到,和因为自身原因没有做到,性质截然不同。 我们先看理论上怎么可以避免“危险司机”?无非控制人,或者控制事。 控制人,就要在源头,即司机注册认证的时候,做到足够严格,这对识别技术和流程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还需要防范后期司机是否会来个“偷天换日”等伎俩。 控制事,即司机的行为,那就是增加其犯罪成本。相比控制人来说,控制行为更有效。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可以乔装打扮混入西瓜地偷瓜,或者游客经过突生贼意,但如果知道“偷瓜立罚10000元”,自己就会有顾忌。 也因此,矛盾点也不是网约车该不该做社交,让司机提前知道哪个小姐姐是不是颜值高,这些标签只是可能促发犯罪的一个因素而已。更重要的是,违法违规的成本是大是小? 目前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威慑力非常有限。司机与平台并非雇佣关系,在平台上留存的也是维度少的单向信息,真实度尚且需要核实。 如果只是网约车平台自身,很难杜绝“危险司机”,针对网约车犯罪的制裁措施亟待出台。 但事发后,有媒体专门尝试注册滴滴顺风车司机账号,女性身份证,注册男司机,结果成功。这只是一个侧面,还有不少认证流程上的bug。 这些都指向了一点,在“控制人”上,滴滴的确需要作出整改。 也因此,对于平台没能避免“危险司机”这件事,滴滴在客观上“能力不足”和主观上“管控不到位”兼而有之。

网友个人情感故事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这就导致了出行难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网约车也随之兴起,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根据有关规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约车的车辆,服务平台和驾驶员都规定了具体要求,最大程度保障了公众出行的安全。不过我们平时乘坐网约车还是要谨慎小心点,确保自己和生命、财产安全。从目前来看,最大的危险来自于网约车的司机和车辆,甚至一些地方频频出现黑车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根据我自己乘坐多年的网约车经验,分享给大家,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选择网约车平台很重要尽量选择信誉度良好的网约车平台,安全制度比较健全,比如对司机的日常培训、监管比较严格,相对而言更有安全保障。第二,不认识的人最好不要一起拼车我们打车的时候,在平台上都会有拼车服务这一选项,这种拼车模式出行往往要更便宜,不过还是要小心点,不要贪便宜,因为跟我们拼车的乘客都是不认识的,很难辨别身份,为了安全起见,还是选择专车服务。第三,坐在车的哪个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坐上网约车,如果是一个人出行,副驾驶的位置千万不要做,如果是女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刚好是一个人,容易引起不良司机的注意。上车后应该坐在司机正后方的座位,如果司机有不轨的行为,刚好在这个位置是最不方便的,特别是晚上出行,更加要注意。第四,坐车前,一定要记住车牌号上车前注意查看车牌号和司机的信息,最好拍一张照片,转发给朋友或者家人。上车后可以打电话或者发信息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分享车上旅途的信息。第五,晚上坐车,打开车窗如果是晚上出行,记住一定要打开车窗,防止密闭空间,带来安全隐患,有紧急情况发生时,也可以对外大声呼救,引起外界的注意。第六,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很多人一座上车就睡着了,这样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车辆的行驶途中,时刻注意观察行驶路线,防止司机绕路或者走错误的路线。第七,选择流动车辆,不坐街边停靠拉客车辆在一些城市的繁华人群密集点,或者车站外,千万不要选择街边停靠的拉客车辆,这种车辆往往是黑车行为,尽量选择马路上的流动车辆。最后祝大家出行,平平安安

网友日日悦读说:

几年前,某机构统计现有122份有关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的判决书发现,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的主体、行为和起因等情况呈现新特点。(一)发案地区、数量和判决书审级数据在滴滴出行中司机犯罪的统计概况上,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在判决省份上。一年内有22个省份判决了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的案件,涉案6件以上的有10个省份。其中,广东涉案数最多,有13件,占比10.7%,其次是四川,有12件,占比9.8%,而后是浙江,有9件,占比7.4%,涉案8件的有北京、山东,各占比6.6%,江苏、湖南、重庆和福建涉案7件,各占比5.7%,湖北6件,比例为4.9%。可见,此类犯罪发案省份广泛,且多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判决年份上,2017年有68份判决书,占比55.7%,2018年有54份,比例为44.3%。案件判决数相当,且一年内发案122起。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数据仅是相关刑事判决数据,考虑到犯罪黑数的原因,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绝对不止122起,更不可能只是20起,不是低发案率的犯罪。在判决级别上,一审案件数占绝大多数,涉案119件,比例高达97.5%;二审案件仅有3件,比例仅为2.5%。(二)犯罪人数据犯罪人情况主要涉及司机人数、性别、年龄、学历和网约车业务类别等内容。在作案人数上,一般而言,由于滴滴行车过程中驾驶座位有且仅有一位司机,司机单独犯罪成为常态。但整理判决书发现,存在司机和乘客共同犯罪的情形。在122份判决书中,除了119份案件是司机单独犯罪外,有3起案件是由司机和乘客共同实施的。在犯罪人性别上,司机的性别全部为男性,女性司机犯罪的情况并未出现。在犯罪人年龄上,除了15份判决书未具体说明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年龄外,30岁及以下的司法犯罪最多,涉及44人,比例达36.1%。其次是31岁至40岁的司机,有37人,占比30.3%。可见,40岁以下的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成为犯罪主体,总比例高达66.4%,青年司机犯罪率普遍较高。这表明,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更多地体现为年轻“体力型”犯罪。在犯罪人学历上,除17人未说明犯罪人学历外,初中学历的占主体,有58人,比例达47.5%,而后依次是小学学历、中专学历、高中学历、大专学历和大学学历,涉案人数分别达14人、12人、11人、6人和4人,占比分别为11.55%、9.8%、9.0%、4.9%和3.3%。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最多,共涉及72人,比例高达59%。可见,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学历普遍偏低,低学历的司机犯罪率较高。在犯罪人所属网约车业务类别上,除了92份案件未具体说明司机类别外,已说明司机类别的案件中顺风车司机犯罪的最多,有12人,占比9.8%,其次是快车司机,有7人,比例为5.7%,而后是专车司机,有5人,占比4.1%。结合以上数据和一般逻辑认识,在不同类别的网约车司机中,顺风车司机发案率最高。(三)犯罪类型数据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主要涉及四种犯罪:(1)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有31起,占比25.4%;(2)侵犯人身的犯罪,有33件,比例为27.1%;(3)侵犯财产的犯罪,涉及35件,占比28.7%;(4)妨害社会监管秩序的犯罪,有23件,比例为18.9%。侵犯人身犯罪、侵犯财产犯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发案率较高。犯罪人涉及的具体犯罪行为共有23种,包括暴力取财、持有毒品、盗窃取财、贩卖毒品、非法抢夺、故意伤害、过失致死、毁坏财物、交通肇事、强行奸淫、强制猥亵、敲诈勒索、扰乱交通秩序、扰乱无线电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危险驾驶、伪造身份证件、宣传邪教、寻衅滋事、隐瞒犯罪所得、运输毒品、诈骗取财和阻碍执法。其中,发案率较高的行为有:故意伤害21件(17.2%);交通肇事17件(13.9%);盗窃取财15件(12.3%);危险驾驶11件(9.0%);暴力取财9件(7.4%);诈骗取财6件(4.9%);强奸6件(4.9%);阻碍执法6件(4.9%)。以上犯罪行为的特征主要是侵犯人身和财产安全。(四)犯罪起因数据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的起因有多种,前述判决书中记录了25种原因,包括超员拒载、车费纠纷、乘车纠纷、赌博输钱、非法营运、见财起意、见色起意、路线纠纷、卖淫介绍、受雇隐瞒赃物、逃避检查、逃避缴费、伪基站诈骗、吸毒偏好、协助贩毒、协助套现、协助运毒、邪教宣传、行车迟到、行车纠纷、行车碰撞、营运竞争、载客被查、中途拒载和醉酒驾驶。其中,较为常见的起因有:见财起意29件(23.8%);行车碰撞17件(13.9%);见色起意11件(9.0%);醉酒驾驶10件(8.2%);乘车纠纷10件(8.2%);车费纠纷8件(6.6%);逃避检查6件(4.9%)。综合以上各类犯罪学分析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40岁以下低学历的顺风车司机、快车司机是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犯罪的主要群体,且以实施侵犯人身、侵犯财产和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为主;一年内判决的案件数达122起,考虑犯罪黑数因素,实际犯罪数量更大,对出行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严重威胁。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1880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