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兵败为什么莫德尔选择自杀而保卢斯却没有?(莫德尔绰号)

原创 野人  2023-06-25 13:35  阅读 13 次

网友度度狼gg说:

莫德尔元帅是什么时候自毙的?已是1945年4月21日,比希特勒自杀仅仅提前了九天,他的“B集团军群”当时已经全军覆灭。而战败的地点是鲁尔工业区,该区工厂里生产的军火,是德国维持战争最基本和最后的条件,鲁尔失守,意味着距离德国战败剩下不了几天了。所以莫德尔属于“绝望而死”,这个时候东线苏军已经开始围攻柏林,既然莫德尔已经战败,则标志着西线盟军也将长驱直入,两面夹击德国本土并且终将会师。莫德尔是个眼光足够的专业军人,他知道德国没得救了,军事形势已然绝望,而在此之前他还试图在挣扎,希望能力挽狂澜。要了解纳粹领导层在1945年初的战略构想:打是肯定打不赢了,所以在东线尽量顶住苏军,争取与西线盟军溝和,这样德国就还有一线生机。《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主要描述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国防军高层、乃至于希姆莱、舒伦堡这样的党卫队头目,都开始秘密与西方接触,并在瑞士进行谈判。(莫德尔元帅)但是这一切要建立在两条战线没有崩溃的前提下,把苏军的一方抛开,莫德尔的部队也必须守住“西部壁垒”,以便让美英盟军望而却步来争取时间和谈。如果“B集团军群”也土崩瓦解的话,美英军完全可以横扫柏林以西地区,凭啥还跟你谈判?德国人干脆就没有和谈的资本了。所以对德国人来说,柏林保卫战固然重要,鲁尔战役也是性命攸关,如果莫德尔守不住莱因河东岸的齐格菲防线,那就宣告着德国大势已去,所以堪称西线“最后一战”。莫德尔麾下还有第5装甲集团军、第15集团军和伞兵第1集团军约29个师50万兵力,硬刚美英五个半集团军200万大军的进攻,只是各师普遍残缺。(保卢斯大将)莫德尔这个“救火队员”太难了,他的敌人有100个满编师(其中25个装甲师),数千辆坦克和9000架作战飞机(德军还能起飞1700架呢),从1945年3月下旬起,堪称“铺天盖地”而来。战至4月中旬,莫德尔的集团军群基本全军覆灭,被毙伤100000余人,被俘虏375000人,至此德国西线空门大开。1945年4月21日,兵败后的莫德尔身边只剩下几个军官和士兵,在美军的封锁和搜捕中逃到了杖易斯堡附近的一处森林里,莫德尔决心自杀以免被俘,同时给自己选好了埋尸地点:一棵松树下面。尽管随行军官竭力劝阻,仍然无法改变莫德尔的决定:“我从来不相信我会这样的失望,因为我只效忠德国”,这位陆军元帅遂举枪自尽。(莫德尔在战场上)一般而言,德国战败前党卫军成员自杀的较多,毕竟是那么狂热,以及曾经犯下了累累罪行。而国防军高级军官自毙的真心不多(720事件里面死的不算),莫德尔属于其中的另类,除去形势绝望以外,笔者个人认为,莫德尔在东线严重杀伤过苏军,在“市场花园”里打残英军,在阿登战役中又干掉大批美军,战争罪也是逃不掉的,该惹的他都惹了。保卢斯也在投降前获授陆军元帅,这个军衔本来就是希特勒逼其自杀所用,因为“还没有一位陆军元帅战场上被俘过”,这是希特勒一直念叨的。但是保卢斯让他很失望,最终选择走进了苏军战俘营,说明这个总参谋部下来的军官性格确实不够坚强,不是个军事主官的材料。话又说回来,但凡他有杀伐决断的勇气,第6集团军早就突出包围圈了。(保卢斯照片还没挂上元帅肩牌)另外保卢斯兵败被俘的时间,还只是1943年初,在那个时间点还没有人能够做出德国必败的结论,半年后希特勒还有能力发起库尔斯克进攻战役呢!既然战争前途未卜,保卢斯心里肯定琢磨:万一能活着回到德国呢?现在死了不是亏大了,事实上,德国后来真的通过中立国提出过建议,用斯大公子雅克夫交换保卢斯。斯大林死活不干,这就没办法了。(莫德尔)

网友战略论说:

莫德尔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他打的全是出了名的恶仗,经常被希特勒调往最严峻的战线上,堪称“救火队长”。他见证了德军的辉煌,也目睹了德军的衰亡,虽然一直在前线担任重要的作战指挥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却未能避免最后的失败,这对于莫德尔这样的职业军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尤其在西线战场,德国陆军在盟军的制空权下几乎是在绝境中作战,莫德尔一直在试图做出改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的B集团军群仍旧被合围在了鲁尔地区,军事形势和希特勒的压力摧垮了这位元帅的心理防线,他对作战失去了信心,对德国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决心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唯一还能捍卫的军人尊严和荣誉。保卢斯则不同了,保卢斯是典型的德军参谋军官,他行事谨慎,对于任何事物都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在参谋位置上固然是优点,可以为军事主官提供全面的军事分析。但是这种瞻前顾后的性格也让他在指挥职务上表现一般,尤其在比较复杂的局势中显得有些迟钝,当然这离不开希特勒对其过于严格的干预,但是他自身的谨慎和规矩也加重了这一后果,在最后的自杀还是投降问题上,保卢斯同样陷入了矛盾之中,出于维护军人的荣誉和尊严,他希望选择自杀,但是作为第6集团军司令,他又不得不为整个集团军官兵的生命负责,东线双方都没有善待俘虏的传统,保卢斯必须活下来为被俘官兵的生存而和苏军高层进行必要的交涉,这是集团军司令的职责。最终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活下来。莫德尔在当时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他无需担心B集团军群官兵的性命问题,西线盟军再怎么也不可能会像苏军那样对待德军俘虏。其实包括德国在内,西方国家对于军人投降这事看的非常开,是件很正常的事。当军队已经尽一切可能进行抵抗但仍旧失败后,进行投降是很正常的,他们反而反对那种盲目的拼死抵抗,认为是对生命的亵渎。在第6集团军被歼灭的最后时刻,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一些将领都向希特勒提出请求准许第6集团军投降的建议,都是为了让第6集团军的官兵能够得到善待,毕竟军事上的抵抗已经毫无意义(弹尽粮绝),不如主动投降保全官兵性命。无论莫德尔还是保卢斯都是有着高尚品质的职业军人,莫德尔是西线指挥时间最长的集团军群司令,此前即便是克鲁格这样意志坚定的元帅都被西线绝望的形势而打垮,莫德尔能够坚持到最后实属不易,残酷的战争对他形成的压力实在太大,自杀未免是一种解脱。而保卢斯虽然没有选择自杀,但是他在集团军被合围后仍旧选择立刻飞入包围圈,而在最后的空运一些宝贵技术官兵的请求中,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在其中之列,选择和官兵同生共死,也是有相当的军人气节的,只能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命运!

网友萨沙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原因主要是三点:第一,自杀并不是普鲁士军人的传统。普鲁士军官虽强调荣誉,非到万不得已不允许投降,但并不鼓励自杀。传承当年骑士的习俗,战败一方仍然会得到一定的尊敬,继续力量等待下一次战争,有机会一雪前耻。所以,普鲁士军官并不鼓励自杀。在二战后期,也有狂热分子让德国军人做日本神风敢死队那种自杀式进攻,德军高层不予采纳。他们认为这种作战模式,不符合传统,也是可耻的,是一种野蛮行为。所以,保卢斯被俘的时候,他并不是一定要自杀。实际上,保卢斯投降也没有引起德国军心士气的太多变化,民众没当回事。第二,莫德尔不自杀也得死,保卢斯不同。保卢斯只是一个军人,打仗而死,并没有犯下屠杀罪、种族灭绝罪等战争罪行。即便被俘活到战后,保卢斯也不会被认定为战犯。但莫德尔不同。他曾经在拉脱维亚集中营,折磨致死了58万苏军战俘,还驱使剩下的17万人做苦役。苏联人对他恨之入骨,苏联政府已经将他定位战犯。莫德尔不自杀,也会被苏联人绞死。与其受辱被处决,莫德尔还不如自我了断。第三,保卢斯还有胜利回去的机会,莫德尔没有。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同保卢斯的关系并不大。况且,当时德军仍然占优势,还是可能打垮苏联,获得战争胜利。到时候,保卢斯还可以被释放回到胜利的德国。但莫德尔不同,德国已经投降,他默认自己的部下放下武器,没有反盘的机会,还不如一死了之。

网友历史扒粪机说:

二战德军将军级将领死亡675人,战死223人,被希特勒处决和盟国处死53人,因各种原因自杀者68人(也有64人之说),元帅级自我了断的仅戈林、莫德尔、隆美尔、克卢格、格莱姆。戈林是在审判后死刑执行前采取自杀,隆美尔和克卢格牵涉1944年7.20刺杀希特勒行动被迫而为,莫德尔、格莱姆则是对自己曾经从事的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而灰心致死。依希特勒的本意,他并不提倡自己的将军们采取自杀这种极端行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德第71步兵师师长冯·哈特曼中将因绝望在前沿战壕故意露头被击毙,希特勒因此去电禁止这种行为。而对战争中任何自杀的将领,希特勒都会转换名头予以褒奖,像诺曼底战场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曼的自杀掩盖为心脏病突发。从莫德尔和保卢斯的个人履历来看,前者的升迁快速得益于希特勒的赏识,也是希特勒的铁粉。后者则是较正统的国防军军官,德总参谋部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虽然他就任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之力无可推卸。个人性格上莫德尔杀伐果断,对敌方和自己人同样如此,苏联人因此指责他对拉脱维亚50万平民的死亡负责。而保卢斯性格上未能抹去人性的光辉,任第6集团军司令后取消了前任赖歇瑙诸多血腥杀戮命令。希特勒43年1月31日晋升保卢斯为元帅,他就认为是道希特勒的催命符,内心上强烈抵制这种暗示“没有一个德国元帅生前被俘或投降。”从第6集团军被围起,保卢斯三次出于挽救士兵生命向希特勒请求投降被拒,而希特勒的空投和解围承诺的破灭,让保卢斯亲眼见证了被围德军悲惨的遭遇,被背叛和被出卖感尤为强烈。此种情形下让优柔寡断的保卢斯选择自杀太勉为其难了。1945年4月1日,美第1、9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达成到德B 集团军群的合围,14日攻占哈根把B 集团军群一分为二,断粮和后援不继决定了德军的失败时间早晚问题。16日莫德尔拒绝美第19空降军军长李奇薇的书面劝降,他就对下属说过“战败的将领会如何做,他们会选择服毒自尽!”莫德尔对希特勒因保卢斯被俘的厌恶和愤怒感了然于心“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国家。无论如何,个人必须要为之牺牲”“他怎么能被布尔什维克俘虏?开枪自杀又有多难?只要一把手枪就够了—多简单。不敢开枪自杀,这是多么懦弱?”即使如此,莫德尔最终选择自杀应是21日在逃亡中听到戈培尔在广播中指责鲁尔区“背信弃义的军队”,这让原本计划逃到法国的他决然拔枪自尽!

网友国平军史说:

保卢斯,历来是个参谋军官,战争初期,在赖歇瑙中将指挥的第10集团军担任少将参谋长;攻占波兰首府华沙以后,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改称第6集团军司令;打到卢瓦尔河时,法国战役宣告结束,赖歇瑙晋升上将,保卢斯则晋升为中将。此后,保卢斯出任德军副总参谋长,曾到过北非拜访过隆美尔元帅,与叙利亚商谈入侵南斯拉夫,负责所有德国陆军的组织和训练,指导制订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战略计划。晋升陆军元帅的赖歇瑙,极力向希特勒推荐保卢斯接替其担任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保卢斯晋升为装甲兵上将;赖歇瑙可谓保卢斯的恩人,长期渴望得到野战军指挥职务的保卢斯,对此项新的任命甚感荣幸。当第6集团军兵困斯大林格勒时,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为挽救第6集团军,组织兵力历尽千辛万苦,杀入苏军的重围,打开了一条通道,竟然推进到离斯大林格勒仅40公里的地区,曼施坦因元帅让保罗斯赶快率第6集团军死命突围。保卢斯却优柔寡断,不敢违抗希特勒就地抵抗,战至一兵一卒的命令,选择了固守待毙,葬送了德国国防军最精锐的主力之一第6集团军30万官兵,硬生生地成了苏军的俘虏。在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之前,保罗斯希望获到更多的补给,以及兵力增援,但空军司令帝国元帅戈林已经无力给第6集团军空投粮弹等作战物资了,等来的是希特勒晋升保卢斯为德国陆军元帅的电令通知。希特勒在第6集团军战败以前,特意给保卢斯晋升了元帅,有让保卢斯抵抗到底,自杀的考虑,德国元帅没有当俘虏的。最终,保卢斯却选择了投降,让希特勒大为光火。长期的参谋军旅生涯,让保卢斯精于非常严谨的图上作业等,始终缺失野战军高级将领的杀气和血性,如果其身上有坚毅刚烈的一面,也不会在第6集团军突围无望时,用飞机将自己的儿子送回了德国。保卢斯,没有自杀的勇气,曾请求陆军总司令部要求投降,遭到希特勒再次拒绝,并命令其坚守阵地,直至最后一人一弹。莫德尔,二战德军名将,德国陆军元帅,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令盟军指挥官们侧目,被希特勒本人称为“东线的救星”;熟知二战的军迷,则称莫德尔元帅为、“防守(御)大师”、“救火兵”、“希特勒的救火队员”,哪里危险就被德军统帅部被放到哪里,最终,德国战败已成定局,莫德尔仍然无力挽救其B集团军群在西线的崩溃和覆灭。晋升陆军元帅,莫德尔,接任由北乌克兰集团军改称的南方集团军总司令,在喀尔巴吁山前方和东加里西来,成功的建立了一条联贯的防线,并阻止了苏联红军的前进。随即,莫德尔接任了中央集团军的指挥职务,及时阻止了德军的溃退,全歼了突入较深的苏军第3装甲,被统帅部授予橡树叶双剑钻石勋章。不久莫德尔又被任命继任被免职而于返国途中服毒自尽的克鲁格陆军元帅,于是,成为即将崩溃的西线战场的总司令,同时兼任B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西线的作战态势,与东线有所不同,美英等盟军有源源不断的作战物资和大量的兵力补充,莫德尔麾下50万军人,要抵御盟军200余万人的进攻,坦克、战斗机、轰炸机等又是德军的无数倍,尤其是盟军空中优势,成了莫德尔B集团军的噩梦。莫德尔,沉着冷静、冷酷无情的指挥,决心和意志,仍然难挡英美的物质优势,空中的狂轰滥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英联军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不断地突进。尽管在安恒莫德尔曾给英国空降部队以极大的损失,但结果自己也仅能幸而免被俘虏;阿登森林攻势,由于德军兵力不足,于初步成功之后,莫德尔再次显示了他的指挥才能,却在预定攻击目标之前崩溃。伦德施泰特元帅,接替西线总司令以后,莫德尔元帅专职指挥他的B集团军群时,所部已经被来势凶猛的美军压退到莱因河东岸包围于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在莫德尔的B集团军手中失守,莫德尔元帅只带了三名军官,以及几个士兵,在拉亭根附近,冲破一个美军纵队,而逃到杖易斯堡附近一个森林中,请求自杀,让手下将其葬在一棵松树下面,遂拔枪自戗。莫德尔,是希特勒的心腹,一名纳粹党人,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军事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拉脱维亚战俘营中,曾经杀死了57万名战俘,还让17万战俘做苦力,双手沾满苏联军人的鲜血。此外,莫德尔在西线作战中,也曾经重创英国伞兵部队;美军也被其打得够呛,在阿登战役中伤亡惨重,等于莫德尔得罪了东线两线作战的军队。因此,即便莫德尔能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也逃不脱被送上军事法庭,最终判处绞刑的命运,与其死在盟军手中,不如干脆自杀,以保住普鲁士传统军人的气节。当然,莫德尔自杀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不愿看到德国战败,也不甘心德国战败,是在极度失望,兵败心灰意冷中,拔枪开枪自杀。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189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