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历史杂货铺说:
相信任何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了解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之后,脑海里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八国联军为何不烧故宫呢?那么首先说一说为什么圆明园就那样被烧了呢?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六个大字,落后就要挨打,清王朝可是用事实阐述了这几个字是绝对的真理。这次事件是一次国耻,八国联军来的时候,慈禧直接带人跑了,洋人是长军直入。按照正常的思维来想,如果要放火,那肯定得烧紫禁城,那可是皇权的中心,可他们却偏偏要去烧个圆明园,绕路绕的还挺远。历史上对这件事并没有详细的解释,课本里也没有。其实事情解释起来也没有那么难,他们的目的就是清政府能够继续开放口岸,说白了他们此次就是想要继续扩大中国的国门,来到这个地方做生意罢了,其他想法倒是没有,这一点和后来的日本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再从条约来看,更加说明了他们目的就是通商。圆明园只是皇家的私人产物,故宫却不同,那是皇权的象征,更是清王朝的象征,把那里都烧了那不是矛盾激化吗?万一之后的谈判进行不下去,或者是逼的大清之人有了血性,那就是得不偿失了,他们并不傻,一切都是算计好的再做,烧抢圆明园没啥大事,但是紫禁城被毁,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他们不愿承担。而且烧圆明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起到震慑作用。说句题外话,有人说当时八国联军还是抢了故宫内的东西,按照他们的行为,如果真的抢了,那现在故宫还能剩下什么?所以说当时内盗可不少啊。
网友荒野历史说:
首先需要纠正一点: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的,不要随便给人甩锅,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说圆明园是八国联军烧的。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在通过英国首相的同意后3000多侵略军拥入圆明园,开始大面积烧杀抢掠,其性质之恶劣令人发指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掠夺范围远比一个圆明园大的多,周边各个皇室林园皆被洗劫一空,丢失的文物多达150万件,损失财产不计其数。抢劫完之后他们还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那么为什么他们只烧圆明园而不烧紫禁城呢?原来圆明园只是皇室的私人豪宅,是用来避暑和听政的,并不属于国家政所,英法联军烧了他是对清朝政府的一种惩戒和羞辱。紫禁城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都城建筑已然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英法联军如果随意放火烧毁不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世界上其他列强国家自然也不会同意他们这样做。再有一点,圆明园作为皇室私有豪宅,这种大手笔开销对于大清人民而言也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圆明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反而引起了很多反对的声音。英国人正是利用了这点才放开手烧毁圆明园,而紫禁城作为大清的政治中心,也是人民心中的圣地,如果被烧毁会引起整个中国的一致反抗!
我是荒野历史欢迎关注
网友小方说历史1990说:
关于英法联军为什么只火烧圆明园而不火烧故宫的原因是众说纷纭,其实这场悲剧的发生绝不仅仅是一个起因所导致的。它是很多外交失败事件再加上沟通障碍,以及一系列偶然因素诱发了英法联军野蛮的行径。1860年9月英法联军向通州进发直逼京城,咸丰皇帝派怡亲王载垣与联军代表巴夏礼谈判。9月14日,双方达成了停战签约的协议。但是在17日的时候,巴夏礼提出了英国使臣向请帝“亲递国书”的要求,在“跪与不跪”上争执不下。清政府要求“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
巴夏礼
怡亲王载垣一面通知咸丰皇帝,一面让张家湾以南重兵驻守的清军主帅僧格林沁扣押了巴夏礼一行共39人。其实巴夏礼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翻译和谈判代表,但是清廷稀里糊涂地把他当作联军的最高统帅了。从中国兵法的一贯逻辑中,擒贼先擒王都是上上之选。清廷认为抓住了巴夏礼,英法联军就会群龙无首乱了营,这时候清军出击自然稳操胜券。但是清军的装备大多还是刀剑长矛,不多的火器装备也是旧式的鸟枪、抬枪和火筒。他们被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打得溃不成军,通州八里桥战败的第二日,咸丰皇帝以“木兰秋狝”的名义逃出圆明园前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之所以没去攻打紫禁城而选择了圆明园,是因为俄国外交官提供情报称中国皇帝住在圆明园,而且东城守备集中,北城最为薄弱。于是英法联军先绕过去包抄安定门和德胜门,10月6日攻占圆明园。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后大肆抢劫,但这时他们还没有烧毁园林的打算。恭亲王奕䜣获悉后赶紧释放之前扣押的巴夏礼等人,想以此避免联军更大的报复。但是当时扣押的39名人质,只有18人生还。死者只剩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还惨遭分尸之祸。英国专使由此斥责清廷违背国际法,表示“圆明园所尚存的一切都有可能是英国人和法国人遭受残酷折磨的地方”,由此坚决要求摧毁圆明园。同时英方致函法国统帅:“摧毁圆明园只是针对应当为这些罪责承担责任的清政府,而非人民。”由此可见,奉行“磕头外交”的大清朝廷与奉行国家法准则的英法两国在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加速了清廷厄运的到来。英法联军入侵的主要目的是攫取侵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推翻满清政府。他们确实想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就焚毁紫禁城,但是清廷已经全部接受了要求,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也没有攻进北京,所以没有什么烧毁紫禁城的理由。巴夏礼等幸存的18名人质本来已经被咸丰皇帝下诏处死,但是诏书到达前奕䜣就释放了人质。如果巴夏礼被处死,那么紫禁城恐怕就会付之一炬。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网友云台山闲人说:
首先圆明园是英法联军1860年烧的和1910年的八国联军没有一点关系。英法联军在烧毁圆明园时,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英文)说简单点,英法联军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他们还需要满清这样的代言人,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但他们又想教训下清政府。于是选择了火烧圆明园。
网友历史大学堂说: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联军攻占北京城,掠夺世界第一大皇家园林——圆明园无数珍宝之后,一把大火将其付之一炬,成为大类历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更成为我中华民族切肤之痛。平心而论,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于外国来说,道义上几乎是没有污点。然对内则恰恰相反,王朝的更迭,大多是血雨腥风,枯骨成山,这就是我国封建历史进程之铁律。相比之下,欧洲人的封建统治方针恰好与我们相反。对外,必要时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放弃道义而专注利益,甚至成为强盗之流也在所不惜,而对内却是各种法律规章,以明文自居。这一方针规律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及周围形势为了解决国内生产资料过剩之危机,英国人想方设法地要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人曾经试图使用国际建交,合理之方式打开中国市场。说实话,要是英国人的计划顺利成真,对于两国来说,都是利国利民之好事儿。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的计划没能在中国实现呢?说白了,还是英国人不了解封建中国之国情。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是一潭死水一般的“稳定”,并不需要什么商业上的兴起。同时无知傲慢的清朝统治者,更是根本没把当时已经称霸世界的大英帝国当回事儿,致使中国错过了这次与世界接轨之良机。那么英国人会甘心就此罢休吗?当然不会,强大的征服欲望以及巨大的贸易逆差让英国人无法死心,不死心怎么办?合法的不行就来非法的,卖不成商品就改贩毒,这就是“文明人”之行径。而当中国清政府禁毒之时,英国人就又打着“文明”的幌子,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实现以武力以达到贩毒合法化之目的,同时殖民了我香港岛之企图。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图2 鸦片对国人的毒害俗话说:有其一,必有其二。也就是说,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么这一次又是为了啥?这一次,坦诚地说,中方在外交上处理不当在先。在当时,中国的主要外交手法就是一个“拖”,第二个就是“躲”,所谓的“拖”和“躲”都是极不坦诚之所为。迟迟不能履行条约进入广州城的英国人急了,在“中国通”巴夏礼的策划下,以同样不光彩之手段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了对广州城的攻城战争,结果不到一天广州城落入敌手,两广总督叶名琛成了英国人的阶下之囚。当然,法国人并没闲着,而是欣然地接受了英国人之邀请,以“西林教案”为由,成为英国人之帮凶。取得广州胜利的英法人,还不肯罢休,他们企图继续北上,要求与中国皇帝换约,并要求皇帝同意在北京建使馆,与中央政府直接进行外交事务。图3 英军在广州遇袭建使馆,这在今日看来无比正常的外交活动,在当时之天朝是不可接受的,“不可教化”之西人进驻北京城,这还了得?咸丰皇帝断然拒绝西方人之请求,甚至不惜与英法决战。这并不仅是咸丰皇帝以及中国官员的无知,更是时代不可逾越之局限。与西方国家相比,天朝之落后不但是军事,更是思想与科技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落后。面对中国皇帝的强硬拒绝,英法联军再次发动军事打击,这一次是直逼天津大沽口。尽管在战斗打响之前,咸丰皇帝已经在大沽口做了精心布置,实际战斗中,也有重创英法舰队之战绩,但还是没能抵御住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之强攻,英法联军成功登陆,向首都北京进军。咸丰皇帝决心死战,派出自己最精锐之师,由最信任的得力干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领军,在通州张家湾与英法联军决一死战。张家湾一战称之为“死战”绝不夸大,我最精锐之铁骑,在敌军枪林弹雨之中奋勇向前。只是,纵然有视死如归,气拔山河之势,然则血肉之躯如何抵挡荷枪实弹?面对着巨大之伤亡以及战斗完全呈一边倒之事实,僧格林沁终于承认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兵败如山倒,精锐铁骑全军覆没,将士之鲜血染红了京郊大地,除了悲壮,仅存扼腕。咸丰皇帝到底没有御驾亲征,战死沙场之勇气,于是选择逃遁热河行宫,携带家眷老小秋狩去了。图4 英法联军进军京津 形势图取得城郊之战胜利的侵略者本应该乘胜追击,直抵京师才对,然而侵略者们竟然放慢了脚步,修整部队。其实,外国人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他们的子弹打光了。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抵御外辱侵略之决心,而对现代军事几乎一窍不通的中国将领,根本不知道敌人的尴尬处境,从而错过了扭转战局之良机。就在这段英法联军“修整”时期,英国人又有自告奋勇者,要前往紫禁城与中国皇帝谈判,此人正是巴夏礼,没错就是那位制造“亚罗号事件”的巴夏礼。可惜比较“悲剧”的是这位巴夏礼前脚进入北京城,后脚就连同他的同事们成了阶下囚。又因为这巴夏礼频频出现在中国人之视野,则被清政府当局误认为,他乃英国重量级人物,以为以他为人质,可迫使英法顿首退兵,因此如获珍宝。咱们回过头来看,难道“中国通”巴夏礼不知道自己根本见到中国皇帝,即使见到皇帝也不可能谈判而达成换约和建使馆之目的吗?不然,此乃缓兵之计,巴夏礼以自己为人质,拖住清廷政府与英法联军周璇,从而赢得了后勤补给之宝贵时间。巴夏礼这一招铤而走险还真就达成目标,有了弹药的英法联军持续对清廷军事施压。图5 哈里·斯密·巴夏礼爵士(1828-1885),19世纪英国外交家关于如何处置巴夏礼,此时“流亡”热河的咸丰皇帝一再指示“杀之而后快”,而留守北京,全权代表恭亲王奕訢却不敢如此妄为。对待外国囚徒们也是从最初的“鞭子炖肉”到给予优待,仅限制人身自由而已。英法联军此时已经兵临城下,奕訢无奈只能将巴夏礼之流释放。得以自由的巴夏礼,就成了英法联军北京城之向导。中国首都之繁华浩瀚令侵略者们惊叹不已,无数奇珍异宝更让洋鬼子们垂涎三尺,流连忘返。而纪律相对败坏的法国人,已经开始偷摸砸抢,顺手牵羊。在关于如何迫使中国皇帝屈服的讨论会上,法国最高指挥官葛罗直接提议炸毁紫禁城,还好有点理智的英国人制止了他的野人行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而是出于政治目的考虑,他们不是来中国改朝换代,而是攫取利益,炸了紫禁城中国皇帝就得下台,后果很严重。那怎么办?这时,又是巴夏礼站了出来,提议将我们无耻的侵略黑手伸向圆明园,那里就相当于我们的白金汉宫,是皇帝的私人财产。其实,圆明园之恢宏,岂是一个白金汉宫可以比拟?图6 额尔金英军最高统帅詹姆斯-布鲁斯,也就是英国贵族额尔金,欣然接受了巴夏礼之提议,经过英国首相帕麦斯特之支持下,就有了人类历史上对文明最大破坏的悲耻行为,掠我中华名族瑰宝无数又一把大火将其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浓烟滚滚,火光通天。世界皇家园林之最,最终没能逃过历史的浩劫,更成为我中国民族无法平息之创痛。正如法国作家雨果先生给法军上位巴特勒的“表彰信”讽刺所述:这就是自诩为“文明”的欧洲人,对“野蛮”国度之行径。侵略者的卑劣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永远!笔者并不赞同将我们的历史伤痛转化为报复性民族仇恨,更不愿看到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摧残而产生快感,只希望它的璀璨能够永远地被传承,而不是只能停留在图片和记忆之中。愿世界人民远离战争,愿低级错误不再重现!文:王金百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