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横行无忌大喵子说:
须弥山真的存在,但是这来源于佛讲的法,所以人们总会误解,会问:这个山是不是我们家地球上的山啊? 还有人做了对比,说是喜马拉雅山等等,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佛讲出的话,是站在神的基点上,用佛眼看到的宇宙的情况,其范围之广大深远根本就不是人能想象的,其讲出话的含义也是人难以理解的。下面我转述我知道的高层次上的这部分法,来彻底讲透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也讲过对一定范围宇宙的认识,他讲到了三界内和三界外一定范围的具体情况,比如须弥山之说,也讲了须弥山存在的形式。须弥山四面有四大部洲,有两大层天。其实释迦牟尼佛讲的话传到中国来,翻译成中国话或在印度流传过程当中都是有误的。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须弥山的两大层天,根本就不是两大层天,而是两个宇宙的概念,是我们这个小宇宙和其上的第二层宇宙的认识。 第二层宇宙怎么认识呀?人类认识的这个宇宙是由众多银河系组成的,这还是从人所能认识的这层空间的结构讲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宇宙。就是这个宇宙,我们人类永远也都看不到它的边。那么这个宇宙它不是天体中唯一的一个宇宙,在浩瀚的天体中也不是最大一层粒子,还有众多的这样大的宇宙,构成了更大的宇宙范围,这些小宇宙也是有外壳的,它也只是构成了更大一层粒子而已。这个宇宙太庞大了,说是小宇宙,其实对人来说,永远也认识不到那么大。可对神来说那还是一层粒子的一小小部份而已,可是在更大的佛来说呢,它小的真的是不算什么。不同境界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观念都会发生变化,看问题差别很大的。 继续说释迦牟尼佛证悟到的那个须弥山,它是在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银河系及太阳系的北边。那么“北”这个概念可不太好说啦,因为在宇宙中它没有这个概念,地球还在转的,宇宙也在旋转,哪有具体的东西南北。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话说吧,我们就这样讲,大家对这个概念容易理解。不然的话,今天这样讲在这儿,它明天又转到那儿去啦。就按照释迦牟尼佛讲的在北边,就说它在北边吧。这个须弥山有多高哪?须弥山超出了银河系,超出了我刚才讲的这个宇宙的范围、众多众多星系构成的这个范围。大家想一想,众多数不清的星系有多大?星系与星系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须弥山超出了这个宇宙,在第二层宇宙的中心位置,就这么大的山。其实须弥山是三座连在一起的大山,而对映这三座山的就是阿 弥 陀 佛、观 音 菩 萨、大 势 至 菩 萨。阿弥陀佛是这一境界的第一位佛。 释迦牟尼佛所证悟到的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他的认识。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天上的故事、他前世的故事,但没有完全讲出他自己真正的身世,特别是涅槃以后的事就更没有人知道了。再顺便引申讲一个事情,就是“宇宙墙”,现在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到了一个地方,就刷刷的什么都观察不到了,好像被一堵巨大的墙挡住一样,他们叫”宇宙墙“。我引用下他们的部分原文:『《新科学家》杂志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称,这堵墙是虚空的,里边没有像银河系一样的任何星系,没有星云团,甚至连暗物质也感知不到,科学仪器绘制的次声波构图显示那里寒冷异常,宇宙的任何能量和物质似乎到被隔绝在这堵墙之外,它空虚到了连真空能都可能不存在的地步。“我们当前的标准宇宙无法诠释这样存在着的巨大空洞结构,我们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它拒绝宇宙已知的任何结构物质或者能量进入其中,它这样的隔绝能力,使我们想到现实中的一种事物——墙!既然我们这个宇宙的架构无法解释它,那或者,它毫无疑问是另一个宇宙横亘在我们宇宙边缘的一种物质。”研究人员霍顿是这样富于想象力地给《新科学家》杂志解释道。』他们说发现这个“宇宙墙”,觉得是宇宙的边界,我告诉大家,根本就不是,而是被须弥山而挡住了,因为那个山太大了。科学啊,研究不透的事情太多了,人无论怎么发展,发展多久,都不可能认识到超出其生命境界太多的宇宙真~~相,因为那是神的领域!这一次算是把这个问题讲透了,其实这都是直接来源于神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是师父的原话。讲的很高,适合有些基础的人看,更多高层次上的直接揭~!~秘,只在:w w w .... d a j i e j u .... w i n
网友小罐宇宙说:
须弥山是佛经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大的bug。因为它是可以被证伪的。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连带着把释迦牟尼的“正遍知”能力也给消解掉了。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法师在《佛学群疑》中回答“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这一问题时,提到过须弥山:
从较为原始的佛教圣典阿含部起,即有相同的记载,例如《长阿含》的《大楼炭经》第一品、《起世经》第一品、《起世因本经》第一品,都讲到我们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的四个方向有四大洲,南方称为南瞻部洲,或称南阎浮提,就是我们所住的世界。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腰各有四个宫殿,称为四天王天;在山顶有三十三个宫殿,称为忉利天。可是依据现在的地理学和天文学的观点,我们无法找到须弥山,也不知道另外的三个洲在那里。如果说须弥山的神话,就是起源于印度北方的喜玛拉雅山,是比较妥当的;而且此一传说,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以前,已经在印度流传,佛教的经典只是叙述古老的传说,不必过于重视。何况佛教的教义,是在解决人间生活的实际问题,不在用科学态度说明世界观。
由此可知,须弥山在佛教世界观中的地位特别重要。它可以说是我们生存的世界的中心。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我们生活在南瞻部洲,而花果山水帘洞在东胜神洲。按照佛教的教义,须弥山四周分别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和西牛贺洲,四洲都有人类居住。问题是,如果南瞻部洲是地球的话,那其他三个州是什么呢?须弥山又是什么呢?对照现在的天文学成果,很显然是没有须弥山和四大部洲这回事的。这一点,连佛教内的大佬圣严法师都承认。他甚至认为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南瞻部洲就是印度和尼泊尔一带,也就是释迦牟尼说法的区域。但这样也说不通,因为四大部洲的人均寿命是不同的,其中东胜神洲人寿250岁,这显然不是地球人的寿命了。所以须弥山如果存在,不可能是在地球之上。须弥山也好,四大部洲也好,都是释迦牟尼之前就存在的概念。须弥山是婆罗门教术语,可以说释迦牟尼就是把它复制过来而已。但不能因为非原创,就说“佛教的经典只是叙述古老的传说,不必过于重视。何况佛教的教义,是在解决人间生活的实际问题,不在用科学态度说明世界观。”这就有点太扯淡了。宗教的各种说法常常因“无法证实”,而为信徒所接受:我们无法证实它,不能因此说没有!但其实,有些说法可以证伪啊。如果世界的基本构成都是想当然胡编乱造,那不可能存在“正遍知”的佛格。道理就这么简单。
——喜欢请点击右上角关注,还等啥呀
网友信愿念佛决定往生说:
我也想问一声:我们的人类真的存在吗?性急的,可能就要骂我了:没长眼咋的,我们不都是人类的一份子吗?我只能弱弱地再问一句:那么,请问:曾经也是人类的祖辈都到哪里去了?答案一定是:死了呗。我心里窃笑:这大概就是我们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准了吧?若再小心地追问一下:死后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估计这个时候,想甩我一耳括子的人多了去了,因为他们根本就回答不了!回答不了而又最有效的反击方法,就是甩你一耳括子!嘻嘻,我也不怪你们,因缘局限嘛。我们回到正题吧,须弥山有吗?须弥山没有吗?不管说有或者说没有,我都想甩他一耳括子!因为任何一个答案,都是错的!须知,我们认知世界,都是自己心量的显现和作用。你是一个男人,你就一定会喜欢美女;你是美女,你就一定会喜欢大亨!我弄错了吗?如果跟蚂蚁说,我们要进行道德教育,蚂蚁一定会骂你:神经病,我过冬的食物还没找到呢,对我弄什么玄学?如果跟外星人说,金字塔够神奇了吧?外星人一定笑得岔气:搞笑不?那是我们几个二、三岁的幼儿过家家码的!啰嗦了这一大堆,总该明白我要说什么了吧?我的意思就是,认识任何一种事物,都要相应的境界和条件,这就是佛教强调的因缘二字!因,就是我们能认知的心;缘,就是心所认知的客观世界。因缘和合,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显现出来的世界,也是我们的现量境界。忽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怎么表达都是错!因此,须弥山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就不需要讨论和争议了吧?见到的,自然说有,没有也有;没见到的,自然说没有,有也没有。用佛经的一个黄金公式来表达:须弥山者,即非须弥山,是名须弥山。话,已经说到这份上,再多说半个字,那就叫啰嗦!懂了的,自然就会给我一个耀眼的赞;没懂的,嘻嘻,我也不敢给您乱甩耳括子,我给自己留着,谁叫我笨笨的,说了半天也说不清楚呢?
网友灵台主人说:
说到“须弥山”,在佛门典籍的记载中,可算是这整个世界的中心,如古人有诗形容云:“须弥不动住中央,日月游行绕四方”,就连太阳、月亮都是围绕他旋转的。其同时也是极高、极大、极重的象征,如为大众所熟知的佛门一偈,有云: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这就是说佛门中人,荷担如来家业,也是有如须弥山之重,若是一味贪求名利、供养,没有真正努力求道,自己这份福田没有给世上苍生种出福德来的话,来生只能当牛做马的来偿还了。而这个“须弥山”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因为毕竟其是不可知、不可见、难以形容的,但其究竟存在与否呢?若是站在佛法第一义形而上的角度讲,那自然是一切唯心的,所谓“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整个的物理世界虚空、宇宙,都是如同是眼睛有毛病看灯光时所产生的晕圈与“眼冒金星”时的“金星”,都是本无所有的,都是唯心所造的幻妄。如《愣严经》中所云: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因而整个的这个虚空、宇宙、世界,都是自心中所显现的幻妄,若是能了此心,证得菩提,这些包括“须弥山”在内的物理世界,毕竟是四大皆空,本自不存的。然而,站在形而下角度讲,物理世界又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能够真真切切感知到的。而佛经中言之凿凿的这个“须弥山”,若是真实存在无误的话,那么其究竟又是指什么?又会是在哪里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这个物理世界的看法,与佛所在的那个时代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而现代天文物理学,由早初“地心说”,逐步发展到“日心说”,再到如今的“银河系”,以及“黑洞”、“量子物理”等,对于宇宙的认知,可谓范围是越来越大,其微小处也是愈来愈细微。而以我们这些皮毛都算不上的科技知识,来理解佛经中记载的这个“须弥山”,是比较困难的。显然,谁也提不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佛说的合理性,毕竟即便是科技第一强国的美国也仅仅能够登上月球而已,而这代表着如今航天最高成就的登上月球,比之整个太空那是沧海一粟也不如的,所以这也并不能代表真的了解这整个的太空、宇宙。当然现代的很多佛学家们,认为这个“银河系”的中心就是佛经中的“须弥山”,因为日月都是绕须弥山转而转,而我们这个“太阳系”又是属于整个“银河系”的一小部分,所以“银河系”就是须弥山。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太过着相了,也有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如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南赡部洲就是地球的话,那西牛贺洲与东胜神洲又是指哪里?而要说日月在它的半山腰转,也是太过的牵强。而所谓“须弥不动住中央”,在佛经的世界观念中,它是一个不可知、不可量、极其高、极其大的不动参照物。同时我们又应该知道,从物理科学的角度上讲,是不存在绝对的静止与绝对动转的,而至于谁绕谁转的问题,是要先选取参照物的。因而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那自然地球、月亮都绕它转,但若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则是日、月、五星都是绕地而转的。而我们若是以大地为参照物,似乎又回到了“地心说”,以“太阳”、“银河”为参照物等都也不够究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虽然跳出所谓的“太阳系”、“银河系”等的束缚,但究竟何谓“须弥山”?我们仍然没有头绪。这样我们只好参考我们的古天文学了,要知道几千年来,我们的天文学一直是最领先的,只是后世的今天没有人真正的懂而已!而古天文中不动的只有“北辰”,因而是否可以讲“须弥山”理解为“北辰”呢?如古人所谓“北辰所居,众星所拱”,天上群星,当然包括日月,也包括银河在内,都是围绕北辰而转的。而古人又将“北斗七星”比作“帝车”,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整个宇宙的运转,围绕这个“北辰”的中轴线,所以永远不会错乱。而佛经中又说,日月处于须弥山半山中,而山顶又是欲界天主帝释天的居处,而我们的古天文中,北辰以及紫薇垣本身就是至高皇权的象征,是代表天子的。如在《论语》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都是从天象变化中,化出为政、治国的道理,此所谓圣人们那“仰以观于天文,俯自察于地理”。如欧阳文公有诗云:
“天形如车轮,昼夜常不息。三辰随出没,曾不差分刻。北辰居其所,帝座严尊极。众星拱而环,大小各有职。不动以临之,任德不任力。天辰主下土,万物由生殖。一动与一静,同功而异域。惟王知法此,所以治万国。”
网友建章君说:
存不存在?有待科学证实。轻易断言已经被证伪,实际上是对现代天文学及佛教宇宙观的双重不了解。佛经中的须弥山,指的是“世界中心”。世,指的时间;界,指的是空间。“世界”这个词本身就是来源于佛教的,指涉的是时空概念,不单是指空间概念。佛教的“世界”,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说法。而一个“小千世界”由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合起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意味着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相当于有10的9次方数量级以上的“小世界”。而一个“小世界”对应的是一个太阳系,因此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相当于1亿个以上的太阳系。当然这里的“千”也是泛指,没必要过于拘泥。而现代天文学认为,银河系包括1000~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以及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所以不妨可将一个银河系刚好对应上佛经中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中对一“小世界”的定义是“一日一月”,也即一个“日月”系统,这里可以理解为恒星与行星所形成的一个太阳系,称为“一小世界”。这里的“月”对应的应当是行星,不要简单理解为“月亮”。“须弥山”处于世界中心,所以对应所指当然就是指“银河系中心”。按照佛经中的说法,日月系统也即恒星系系统,处在须弥山的山腰。这应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可见的恒星世界,都大致处在同一个平面。这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大致处于一个黄道平面的道理。类似地,佛经认为“日月系统”环绕须弥山腰运行,相当于认为所有的恒星系都是处在银河系的圆盘面上。而佛经认为,须弥山是有上下区别的,基座是所谓风轮、水轮、金轮、地轮逐级构成的,而超越“四大部洲”日月系统之上的有三界诸天。整体形状大体如图所示,大体类似于上下两个圆锥对顶的结构,如图:(这两张图,我们都只当作示意图来看,不要较真)
这就意味着,佛经认为银河系的圆盘面之上与之下的空间结构是不一样的。银河系圆盘面的上下两面是否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十分重要的天文学问题,我们目前的天文观测水平应当还无法证实或证伪。那么,佛经中的“四大部洲”指的是哪里呢?“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蟾部洲,按照佛经所描述的位置对应的应当就是银河系的四个主旋臂,分别叫做:盾牌-半人马臂、人马臂、英仙臂、外臂。因为这“四大部洲”之上对应的是“四天王天”,而“四天王天”是比较接近须弥山体的。佛经还指出有七重金山与七重香水海环绕须弥山,这个结构怎么理解?我们直接上图看看:实际上“七重金山”不妨可以理解为银河系的多条旋臂,这些旋臂主要由星际物质构成。“七重香水海”则不妨可以理解为旋臂之间的空间。佛经中经常有把空间又称为“海”的说法,比如《华严经》中有各种“世界海”的说法。由此可见,轻易断言佛经中对“须弥山”的描述已经被证伪,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讲法。我们不妨还是继续存疑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