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世界读书日到了,你最想分享的好书或书单是什么?(世界读书日分享一本书)

原创 野人  2023-08-01 13:35  阅读 20 次

网友寻梦求真155476512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是人类的营养补给品!读书不仅增强阅力还长见识,中国的文豪的书要读,世界文豪的书也要读!畅销书也可以读!书名和人名不必推荐,大家也知道!

网友萌宝来啦说:

文/“萌宝来啦”签约专栏作者小宝妈01工作后,经常要和文字打交道。不管是写汇报材料,还是准备发言演讲,每一回我都很头疼。说实话,打从上学起,我就害怕写作文。每次听到老师说「不少于800字」,就心里犯怵。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到纸上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只好搜肠刮肚地回忆看过的优秀作文,生硬地拼凑。自然,每回的分数也不高。有了孩子后,孩子也害怕写作文。我也没什么技巧传授,只好鼓励孩子大胆写,可每次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我看着都很差劲,干巴巴的,语句不通。这样下去怎么办呢?孩子这才8岁,难不成以后像我一样,一辈子都害怕写作吗?从我的感受讲,看作文书没什么用,最好能有一本书,专门讲怎么写作文,怎么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我在网上找,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书。运气真不错,找到一套台湾作家王鼎钧写的《作文四书》。02王先生是散文大家,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文坛的常青树」,台湾散文创作「崛起的山梁」。他专门为指导青少年写作文出了一套书,分别是《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学种子》和《讲理》,合称《作文四书》。虽然这套书是面向青少年的,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对写作感兴趣、想写出好文字的人。作序者杨传珍在序言中讲了她的亲身经历。1991年,她刚读完这套书时就想,要是少年时期能读到这么好的书,她早就成为写作名家了。后来在吉林大学任教带写作课,发现写作教材全是大道理,高深的术语,对提高写作没啥作用,就大胆做了尝试。两个班用规定教材,两个班用《作文四书》。一个学年下来,听《作文四书》的学生,写作水平明显高于听规定教材的学生。至于学生在人格建构上的飞跃,更难以估量。03这四本书都不厚,每本也就200页左右。花了两小时,我先读完了《作文七巧》,感觉真是豁然开朗。想起在《结构思考力》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讲如何把隐性思维显性化,《作文七巧》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范例。王鼎钧先生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庖丁解牛般讲解「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七种写作技巧。虽然每种技巧都单独成章,内在里却有着严谨的逻辑。如果用练武作比的话,这本书讲的就是高手的内功心法。在讲解「直叙」和「倒叙」中,作者认为,记叙文之所以生动,多半是因为记叙的事情本身生动。如果事情平板,文章也就平板。所以,写事情时,得注意起落、详略和表里。文章的起落要考虑读者的反应强弱,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试图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引发读者的情绪反应。详略很好理解,没有详略写出来就是流水账。表里,「表」是事情本身,「里」则是由事情引申出的道理或者别的东西,引发读者去想象和推论。在我看来,这三点其实也是一个好故事的判断标准。04「归纳」和「演绎」多用于议论文,在哲学上,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晦涩难懂。作者到底是大家,用了两句诗来解释。他说,「万木落叶天下秋」是归纳,「天下秋而桐叶落」是演绎。归纳是「温故」,限于已知。演绎是「知新」,帮助人们探求未知。这个解释角度倒是很新颖,很容易理解。在议论文写作中,归纳和演绎经常是一起用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沙漏模型帮助理解,用这种思路,即使写不出惊人之作,也能写出规矩合格的文章来。在讲解抒情时,作者说,中国人把感情区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大类,抒情散文很少写「怒」,简直避免写「恶」和「欲」,如果非要写,要等一等,等「怒」转化为讽刺,等「怒而恶」升华为悲悯,等「欲」净化为欣赏或旷达再动笔,要表达人的高尚感情。这一点我不是太理解。这个观点放在新媒体写作中几乎不成立,但凡引起广泛传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情绪化写作,作者爱憎分明,情绪饱满,爱要大声说出来,恨要大声骂出来。可能,这是写手和作家的区别,也是时代的变化吧。05在书的最后,有十组习题,叫「希望你来做」,题型有选词填空,词句搭配,句子排序等,用来检验自己的作文水平。题目看着很简单,有的题做起来却不易。真是应了那句话,看到和做到永远是两回事。耐人寻味的是,习题没附答案,让读者自行判断。有时候,书的价值和厚度并不成比例,越是厚书越要读薄,越是薄书越要读厚。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真心向有孩子的家长推荐这套书,不光应对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文绰绰有余,还能教会他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文字。没准,你的孩子以后会成为作家呢,对吧?

网友世界灯火说:

《论自愿为奴》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却被后世认为是无政府主义和公民抗命的开山之作。小三认为其中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稳定性及其原因。受奴役的天性本是不存在的,但当我们接触不到自由,享受不到明确事理的重要性时,誉为变成了最终的结果,甚至,拒绝自由。这就是波斯人与斯巴达、希腊人的差距。前者没有尝到自由的味道,便只是愚蠢地跟随统治者,被压迫着去剥夺别人的自由。那些失败的起义都是只想赶走暴君而留下暴政,或者说,只不过是滥用神圣的名义来达到险恶的目的,促使他们的不是本性中的自由,而是后天统治的欲望。记着,只有奴隶才能赋予奴隶主权利。

网友小朋有话说:

看到这个问题我本不准备作答,只是看看这些文化达人的回答、头条推荐的首页。但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回答中推荐的一本书:《我们仨》我最近在看这本书,觉得不是特别的好看,买来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是钱钟书的家人,而我挺喜欢看钱钟书的《围城》。这个人的推荐理由是:杨绛的文字充满知识分子的幽默和自嘲,读起来非常舒服,一段一段真实而沉重的亲情故事通过作者轻松的口吻说出来,看得叫人心疼。我觉得男人和女人的读书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杨绛写的《我们仨》没有给我很大的触动,没有对她本人有任何意见,只是理解不到那种感觉,对于看的叫人心疼这个感觉,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这个感受。所以我猜测这个文化达人可能是一个女性。我从来没有和女性同看过一本书,也没有看过女性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所以说对于女性的知识和思想认知,对我来说是非常好奇的。接下来我推荐一下我的书单,(再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头条上最热门的书籍是:平凡的世界,活着,围城,还有作者:顾城,沈从文,贾平凹,)我来说说我推荐的书单。一:《爱的艺术》作者艾里希·弗洛姆推荐理由: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什么是爱,语言平实且富有哲理。二:《围城》作者钱钟书推荐理由:书中描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故事,而语言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三:《知行合一》作者度阴山推荐理由:适合中国人看的哲学理念,不是只有外国的哲学是哲学,中国历史上早以有了哲学。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43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