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孤立的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襄阳 蒙古大军是怎么攻城的)

原创 野人  2023-12-05 19:00  阅读 0 次

网友旧史风说:

在南宋与蒙古的45年灭国级战争中,光襄阳一地,就断断续续打了38年,由于窝阔台与蒙哥对宋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对襄阳不是特别重视,当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到忽必烈北返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时,宋朝及时的收复了襄阳。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在南宋降将刘整“无襄则无淮,无淮则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议下,忽必烈迅速将战略进攻放在了襄阳上。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议下,早于蒙古之前就意识到襄阳的重要性,于是对襄阳城进行大力整顿,加固城防,积蓄粮草和武器,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进攻的准备。两大帝国,一南一北,在襄阳一带展开一场大决战,襄阳不败,则南宋不灭。可是随着元朝攻势越来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贾似道蓄意隐瞒之下,坚守了六年的襄阳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后,守将吕文焕心灰意冷的打开了城门,向蒙古军队投降。面对二十多万元朝军队的长期围困,襄阳城是如何坚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元朝与南宋之间的襄樊之战,是一场经典的攻防战。元朝军队由阿术任统帅,南宋降将刘整辅助,发动襄阳之战。作为进攻方,元军首先面对的就是襄阳与樊城的地理问题。襄阳和樊城中间隔了条汉江,南北对望,两城有链桥相接,粮草与军人互为援助。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之称,相较于樊城,襄阳的地理位置就太优越了。襄阳城地势很高,北面、东面、南面被汉江环绕,且江水宽阔,而西面是万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岘山,除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保护,襄阳城下的护城河,也是中国自古至今最宽的护城河,有将近两百米宽。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元军进攻所面对的第一关。

南宋对襄阳进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经营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阳被元军控制在手里,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是防卫元军的战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复襄阳。由于连年战火,襄阳城残破不堪,成了易攻难守之地,而元军对襄阳城也不太重视,对残破的城市没有进行修缮,这就给了宋军得手的机会。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达率领二万一千宋军,打败盘踞在襄阳的元军,一举收复襄阳、樊城。李曾伯下令对襄阳和樊城城防进行加固,使得襄阳城防周围长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两个月在城内建造一万间驻屯营房。光靠李曾伯之力,对襄阳的改变仍旧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议在襄阳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六条建议,但是宋朝只采纳部分建议。由于宋朝也开始重视襄阳,虽然重视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对襄阳进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储蓄粮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得襄阳渐渐恢复生机。到1267年前,经过十几年的重点经营,襄阳已经是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长江中游的门户。

元军战术一:以堡垒围困襄阳

襄阳城不好打,是元军的共识,但是处在秦岭淮河薄弱之处的襄阳,作为南宋最后一道最要紧的防线,决定了襄阳是元军绕不开的战略要地。只有拿下襄阳,元军才能无后顾之忧。为此忽必烈也犯了难,这时候刘整又出了一条计谋,建立堡垒对襄阳进行严密封锁,断绝襄阳一切外援,将襄阳和樊城彻底围成一座孤城。可是你想建立堡垒,难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吗?要知道守卫襄阳城的吕文德也是南宋名将,手下军兵也是一支劲旅,你要设堡垒围攻襄阳,吕文德定要来进行骚扰,让你立不住阵脚。狡猾的刘整玩了一招暗度陈仓之计,派使者带礼物送给吕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贸易市场(榷场),吕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市场建立好以后,蒙古人又以保护货物,防止被偷为由,建起了围墙。此时蒙古人完成了战略进攻襄阳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个堡垒,不但稳住了阵脚,而且还因此断绝了襄阳的粮道。吕文德发现蒙古人意图之后,悔不当初,立马派军队拔除堡垒,可是稳住了阵脚的元朝军队,一次次将吕文德打的大败而归,吕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蒙古人开始大规模建立堡垒,沿汉江两岸大规模建立堡垒,万山,岘山,羊牯山等处纷纷建立堡垒,占据高处,实现对襄阳的严密封锁,然后由刘整训练水师,打造战船。

元军战术二:围点打援

既然襄阳与樊城已成孤城,元军加紧对襄阳和樊城展开进攻,接替吕文德指挥作战的是吕文焕,他一面组织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请求支援。由于陆路被元军彻底封死,宋朝援军只能走水路对襄阳进行援助。1269年3月,江淮都统马世杰,率舟师增援襄阳,元军从汉江两岸的堡垒杀出,将宋军打的大败。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趁春季汉江暴涨,用战船将粮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7月,夏贵率领五万宋军,三千艘战船增援襄阳,又遭到沿江堡垒杀出的元军阻击,大败而归。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兄弟率领三千军士,战船百艘,对襄阳进行援助,张顺在战斗中战死,张贵杀开重围进入襄阳。不久后,张贵率军突围,被元军擒获,至死不降。

元军战术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军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链桥斩断,彻底断了两城联系,一面用7000水师对襄阳加紧攻势,一面兵分五路,对樊城发起总攻,他们攻破樊城外城,然后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刚刚设计制成的新式回回炮,发射巨石对樊城进行不间断的轰击,致使城池断裂,出现缺口,元军一拥而入,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在樊城城头上吊自杀。元军入城后,立即开始大屠杀,襄阳守将吕文德眼见樊城惨状,嚎哭不已。元军统帅阿术给襄阳送去书信,如果投降,绝不屠城。吕文焕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望之下,开城向元军投降。至此,襄阳在坚守六年之后,终于落入元军之手,而失去襄阳的南宋,也因无险可守,迅速灭亡。襄阳能坚守六年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第二,元军建立堡垒过程中,和宋军不断出击,反复争夺也有关系。第三,宋朝援军源源不断的增援,一直和元军在汉江断断续续打了五年,让元军无法集中全力进攻襄阳。

网友老威观史说:

襄阳樊城是南宋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蒙古灭南宋最为关键的一战,在这一战中,襄阳樊城守军前后坚守城池长达6年之久,虽然有力地阻挡了蒙古军的攻势,但是由于南宋朝廷腐败,朝中更是有奸臣贾似道吾国吾民,导致了襄阳樊城战役最终落败。而襄阳樊城能够坚守六年,主要与其地形优势有关。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

▲襄阳樊城的地形优势非常明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襄阳和樊城在防御体系上是一对双子城,可以相互依托,相互支援。在襄阳和樊城的城池周边都利用汉水挖上了护城河,外部发动进攻的时候增加了许多难度。襄阳的南边都是高山,在防守的时候可以依托山峦,其西南边的进攻由于山峦的阻挡减轻了许多压力。西面地形非常狭小,敌军从这里进攻兵力不太容易展开。在地形上来说,襄阳樊城就是两座天然的堡垒。

襄樊战役过程

除了地形有优势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襄阳樊城的军民抵抗意志及其顽强以及城中充足的粮草器械,当时负责防守襄阳樊城的主要是吕文焕。1267年,蒙古人以开放贸易为借口,要求在白河口修建榷场,这个计谋宋军将领没有看破,结果蒙古人在白河口修建了堡垒,之后又在鹿门山等地修建了数个堡垒,到了1268年形成了对襄阳樊城的围攻之势。此时吕文焕才发现了情况的不对,派吕文焕干扰蒙军筑城,但是效果不明显。1269年,蒙军修建了万山堡,并在虎头山、岘山之间修建了一字城。在樊城北面从牛首到白河口之间修建了一条围墙,在汉口东岸的鹿门山到白河口之间也修建了围墙,做好了长期围困的打算。▲蒙军围困示意图对此,吕文焕不得不向宋朝朝廷请求增援。1269年春天,汉水上涨河面变宽,宋军将领夏贵率南宋水军逆流而上沿汉水增援襄樊。夏贵这次救援非常成功,他把援军和补给物资送到襄樊后顺利撤回。1269年3月,张世杰率领部队继续增援襄樊,与前来阻截的蒙军展开大战,失败退却。到了1269年7月份,夏贵再次带领3000战船,5万余人增援襄樊,遭遇蒙军将领赵璧,随即在江面展开了7天的激战,最终夏贵战败被迫返回。当月范文虎再次增援襄樊也被蒙军击败。经过这几次救援的失败,宋军损失惨重,1269年12月1日,吕文德病逝,李庭芝接管了京湖战局。蒙古军长期对襄樊围而不攻,吕文焕也多次组织突围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南宋的水军依然能够突破蒙军的封锁与襄樊取得联系。此时元军开始训练水军,为灭宋战争做最后的准备。▲张顺、张贵驰援襄樊到了1272年3月,蒙军开始强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李庭芝手头兵力不足,不得不招募了3000壮士,以张顺、张贵为统领。1272年5月24日,汉江涨水,张顺、张贵带领3000人出发救援襄樊。元军在水面阻击张顺、张贵部队,张顺、张贵不计生死拼死力战,张顺身中3枪6箭不幸战死,最终3000壮士在张贵的带领下突破了元军的重重围堵于5月25日早上抵达襄阳城下,这次送入物资是襄樊多年来送进来最多的一次,极大地鼓舞了襄樊军民的士气。▲张贵借用夏贵未能成功1272年9月9日晚上,张贵按照约定从襄阳发兵沿汉江而下准备与前来增援的夏贵会合。夏贵从水路进发的时候由于天气不好遇到了大风浪,便命令军队后撤30里,张贵的部队在接应夏贵部队的时候没有遇到援军,反而遭到元军猛烈攻击,损失惨重便带兵逆流返回,蒙军则一路追击,消灭了张贵部队,张贵力战而死,2000多人全军覆没,这是襄樊最后一次尝试突围。如此以来襄樊几乎被困死,守城军民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城池。1272年11月,元军开始强攻襄樊。元军决定先攻打樊城,由水军切断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随后元军从城池的四面猛攻樊城,元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并使用了回回炮,这种威力巨大的攻城器能发射150斤巨石,射程400米,顿时将城墙城楼砸出了许多的缺口。樊城守军7000多人拼死抵抗,2个多月后樊城弹尽粮绝,元军冲入城内,宋军与元军展开巷战,樊城守军全部战死。樊城陷落后,元军立即进攻襄阳,并将回回炮架在了襄阳东南面,初次攻击就击毁了城墙,城中军民大为惊恐。最终在元军许诺保证军民人生安全,不屠城的条件下,1273年2月24日吕文焕最终同意投降元朝,襄阳陷落,至此历时6年的襄樊战役结束。所以综合以上来说,襄樊能坚守6年,首先是城池防御和地形都非常有利于防守;其次是守城军民坚定的决心使他们对抗了蒙古守军6年;再次是城中粮草器械充足,使得元军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的方针。总的来说襄樊战役中南宋军民的抵抗意志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不惧强敌,勇于牺牲,但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昏聩,最终使襄樊落入了敌手。

网友君山话史说:

襄阳保卫战,是宋元战争中历时最长,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战。襄阳之战持续六年之久,而襄阳一旦沦陷,南宋不到三年时间就灭亡了。那么,襄阳城为什么能坚持六年之久呢?

第一,襄阳的战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南宋初为岳飞收复

南宋之初,襄阳曾是伪齐政权的地盘。绍兴四年,岳飞上书宋高宗,认为:“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遂以岳飞为荆南制置使,收复襄阳等郡。自从岳飞收复襄阳城后,这里一直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固若金汤,而且储备有财粟三十万,军械武器二十四库,就算被围困几年都不成问题。到了南宋后期,帝国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四川、京湖、两淮,分别设立制置使,即为三大军区最高军事长官。京湖位于三大军区的中央,连结四川与两淮,战略地位最为重要。而在京湖军区,又以襄阳、樊城为咽喉之地,这两座城相隔很近,襄阳保卫战其实应该叫襄樊保卫战,襄阳守了六年,樊城守了五年。

第二,孟珙经营襄阳

到了南宋末年,蒙宋战争爆发。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南侵,其中一路大军以库春统领,进攻襄阳。当时襄阳守军内部分为两派势力,一为北军,一为南军。北军将领的权势在南军之上,故而两派不和。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驾驭无方,竟使得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渊等人起了叛反之心,抢了襄阳城郭的仓库,然后放一把火烧了,投降蒙古去了。南军将领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扬长而去。赵范回天乏力,只得弃城而走,襄阳遂为蒙古所占领。朝廷以名将孟珙为荆湖制置使,诏令他收复襄阳、樊城。1239年,孟珙进攻襄阳、樊城,与蒙军交战三次,三战三捷。襄阳守将刘义反正,打开城门迎接宋军。由于襄阳、樊城地处南北要冲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书朝廷:“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朝廷对孟珙的意见十分重视,遂命他把襄城、樊城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先锋军”,把息、蔡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忠卫军”。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据吕文德的说法:“襄、樊城池坚深,储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襄阳城与钓鱼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迟滞了南宋的灭亡。

第三,襄阳能坚守六年,与吕文焕的指挥有直接关系

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咸淳三年(1267年)蒙军围城,至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陷落,前后总计六年。这是一次蒙宋大会战,双方都投入庞大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不断增兵。这次会战不并局限于襄阳一城,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战争。襄阳南宋守将是吕文焕,他的顶头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兄弟俩皆一时之良将。吕文德在襄阳保卫战期间病逝,这是南宋的一个极大的损失。吕文焕坚守襄阳六年,一方面是襄阳城十分坚固,粮食物质储备丰富;另一方与吕文焕指挥有方有直接关系,他采取一种积极防御的策略,尽管被围困,仍不时主动出击。如果不是朝廷救援乏力,襄阳城也不一定会沦陷。

第四,朝廷对襄阳的救援不得力,但仍在一定程度迟滞襄阳沦陷的时间

襄阳之战爆发后,警报传至临安,竟然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还蒙在鼓里,南宋也错失救援襄阳的最好时机。直到战争进入第三年,朝廷的援军才姗姗来迟,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三千兵船进援襄阳。夏贵水师行至鹿门山,遭到蒙军水师的阻击,损失两千多人。接紧着,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挥的水师也败走。在襄、樊陷于苦战之时,贾似道仍然欺瞒皇帝。一天入朝时,皇帝突然问:“襄阳被围三年,如何是好?”贾似道马上装腔作势道:“哪有这回事,北军早已退了。”当他得知皇帝是从一个宫女那儿得悉的,竟然诬告宫女与人暧昧,逼她自尽。由于纸不包不住火,贾似道不得不想办法解襄、樊之围,遂命京湖制置使赵庭芝往援。但是贾似道弄权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赵庭芝,致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毫无进展。到了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从川蜀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两淮舟师共计十万人救援襄樊,又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在整个襄阳保卫战过程中,朝廷曾多次派遣援军以解襄、樊之围,执掌朝政的贾似道欺上瞒下,玩弄权柄,滥用亲信以制约地方实力派,以致于整个救援行动非常不给力,竟然没有一次打到襄阳城下。即便如此,这些援军也在一定程定上牵制了一部分蒙古军队,减轻襄阳的军事压力,对襄阳保卫战起到一定的作用。

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说:

宋元襄樊大战,是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双方都拼尽全力在战术、技术上压倒对手,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假如从双方军事战术、技术斗法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打上6、7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宋的防御体系:依托江河,充分发挥水军优势。

襄樊地形,西靠山,其他三面靠汉水,又与对面的樊城互为犄角,自然易守难攻。不过,从古至今,襄樊易手次数并不少,光南宋一朝,就曾数次易手!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看你如何依托他来构筑防御。在南宋抗元的防御体系中,襄阳是中路防御的战略支撑点。南宋调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营襄樊。 他们屯田、屯粮,保证襄樊自给自足的能力;同时,增兵修城。城内不断建造营房,扩大驻军;同时,加筑城墙。加固后的襄阳周围九里,对面的樊城周围四里半,防御力大增。随后,宋军又在襄阳和樊城间深植立柱,以铁桥相连,既阻断敌军“插足”,又联络两城。一句话,此时的襄阳兵精粮足、城高墙厚。以当时的情况看,南宋的这个布局,襄樊不只是能守6年了,敌军根本就打不破!

首先,襄樊依托汉水,拥有优势水军的宋军可以随时支援,元军根本困不住襄樊。

其次,靠山夹水,敌军不论来多少兵,受空间所限,每次能登岸作战的兵力都很有限,何以攻破坚厚城墙?襄樊,困不死,也攻不破!足为大宋屏障!

元军的初期思路:以陆制水

还是那句话,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缺乏水战基础的元军要找到破解之道,也是要慢慢摸索的!南宋襄樊的防御体系,显然是吃定了元军水军薄弱,无法封锁江面。

采石之役中的霹雳炮。

自宋以来,远射、投石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岸的陆军对江面水军的威胁大大增加。宋元水战,如丁家州大战中,我们都会发现:元军沿岸发砲对宋水军的打击的威胁极大。因此,元军的对策就是:以陆制水。通过在江岸造围墙、筑堡寨、立水寨,来封锁江面! 元军以经营榷场为名,在襄樊附近筑造工事,站稳了脚跟。并以此为依托,不断扩建,封锁江面。(吕文德也是昏了头,大宋要考核他的GDP吗?为了搞活经济,这种条件都答应)蒙军开始在白河口等地筑垒,封锁江面。从此,原本无孤绝之危的襄樊,陷入围困了。

滔滔汉水并没有让襄樊避免成为孤城。整个襄樊之战期间,宋军只有两次以非常方法进入襄樊。襄樊,在此战中就是一座孤城!

单纯以陆制水破产,发展水陆联合作战。

南宋援军奋力救援,城内宋军也拼力破围。交战后,阿术发现不对劲了,他所依仗的蒙古军在这种地形打仗真不行,于是请调汉兵。刘整多次建议“造战舰、习水兵”,蒙古人可能觉得这方法太笨,一直不肯采纳。1269年7月,江水上涨、流速快,夏贵趁水入襄樊,运送了大量急需的物资!

这些,蒙古人明白了,江水原来这么任性,只靠立寨子扛不住呀!

1270年,蒙古才采纳刘整建议,开始大造战舰,打造水军。有了水军后,刘整就嚣张了,蒙古军依托水军掩护,汉水上建设实心台,上放置弩炮,控扼江面!此后,水陆联合作战,成为后来灭宋战争沿江作战的主要套路。

宋军:靠悲壮的智慧支撑

与蒙古军战略层面艰难的摸索发展相比,宋军的对策就悲壮得多。先说正常套路吧。张世杰、夏贵、范文虎都出兵救过,但除了夏贵利用涨水混进去一次外,都被击退了。尤其是,范文虎等人自恃与贾似道的关系,不愿听从李庭芝的调遣,“日携美妾走马击毯”。宋军不要说像蒙古一样,在战略层面上调整,就是统一指挥都做不到!领导无能,兄弟们只有依靠自己的热血了!襄阳城内,为了保持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吕文焕派人潜水出去联络。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偶然的机会,元军发现了这个套路,就让人在河边看着,发现有移动速度不正常的水草就捞上来!于是,勇士潜水的路被堵死了!

襄阳城外,李庭芝打探到汉水上游有一条叫青泥的支流可通襄阳。于是,让人100艘联体船。三艘一排,中间一艘装载货物,两侧都是无底船。又招募3000勇士,由张顺、张贵兄弟率领,勇猛进发。在激战中,蒙古军跳到两侧无底船时,纷纷落水,被宋军杀死。宋军英勇突破,射伤刘整,进入襄樊。襄樊士气大振!见到张顺的尸体,宋军无不感动鼓舞!

可是,这支英勇的民兵,在随后试图联系范文虎里外合应时,被元军歼灭,全部壮烈牺牲!面对志在必得,组织严密的蒙古军,大宋正是靠着这些勇士,悲壮地支撑着局面!

技术、战术创新的结果,压倒了悲壮的坚持

在漫长的对峙中,悲壮的宋军逐渐削弱,而不断变革的元军优势不断加强。首先,拥有强大水军的元军,有条件对襄樊城之间的连江铁桥攻击了!于是,在水军的掩护下,元军切断铁锁,焚烧浮桥,彻底切断了襄樊两城之间的联系。这样,铁打的襄阳和纸糊的樊城分开了。

回回炮,成为压倒襄樊守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1273年,元军用这种产自西域的回回炮,猛轰樊城。樊城城破,英勇的樊城守将死战到底,全部牺牲!随后,元军又移炮轰襄阳。外援断绝、犄角已失。或许是保全自己,或许是为了保全城中百姓,吕文焕投降。襄樊之战结束!襄樊之战,南宋尽力了。南宋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是靠谱的。大宋将士也都是好男儿,血战到底,悲壮激烈。依赖这些,襄樊坚持了6年。对蒙元来说,要打败这种精良防御体系+坚强不屈战士组成的对手,只有不断革新战法,更新技术。而不论是技术应用,还是战术创新,都如十月怀胎,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是襄樊大战持续如此之久的原因。

网友刚日读史说:

众所周知,蒙古的军队是以骑兵部队为主,而蒙古人更是个个英勇善战,在马背上打天下,所谓是天下无敌。可是他们拿下襄阳城的时间却长达六年之久,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孤立的襄阳城面对这些军队,能坚守六年之久,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一“天然的地理环境” 襄阳,它的地理位置独特,它地势较高,介于秦岭山地和江汉平原的中间,东面、南面、北面都被汉江围绕,汉水自西北东绕道南流,形成天然城池。三面傍山,南面七里是砚山山系,它分别与南面九里之处的虎头山和30里的百丈山连为一体,屹立在汉水以西,这无疑成为了襄阳城南部的一道屏障。在往城西十里便是万山,而北临汉水,成为了西部进入襄阳城的必经之地,南面和顺安山相连,这便形成了襄阳城的西部屏障。北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这样一看那么通往襄阳城就只有两条特别狭窄的山道。一条是往西以后过万山,通往十堰、汉中。一条是从南过了岘山,去往荆州。那样狭长的山路,外界要想拿下襄阳城可以说是易守难攻。那么会有人说陆路不行,可以走水路进攻。我们知道南面和东面都是汉江沿岸,但都是浅滩,船根本不能靠岸,这对于不善水性的蒙古军队来说,那可是难住他们了。 原因二“铁打的襄阳” 襄阳这个地方,古今外就是兵家必争的地方,更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军事渡口。历代以来帝王都以占据襄阳为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在之后的朝代中,襄阳城也被逐渐加固修筑,最后变越来越大,城不仅高且墙厚,高约10米左右,就像三层楼那么高,总长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且紧挨汉江而建,距离到江边的位置只有几十米远,所以完全在弓箭射程之内,那么从军队从北面进城更是困难重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称为‘铁打的襄阳。 原因三“兵精粮足” 我们知道在襄阳之战中,能坚守六年之久,除了先天的地理环境优势,更离不开后天的战斗所筹备的条件。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之后,南宋朝廷对襄阳这个地方,开始重视。于是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最出名的就是吕氏兄弟,他们多年的经营,据荆湖自守,坐拥十多万兵力,而本来“襄、樊城池就基础就牢固,这就叫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这就让一个废的襄阳城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地方。(守军剧照)襄阳城就好比拥有一支强悍的精英部队,又不缺粮食,所以,就算蒙古大军长时间围攻,也是能支持好几年的,这便是原因之一。 歪眼小史工作室文:小土豆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83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