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历史吐槽机说:
要说死的憋屈这件事儿,伟大的英格兰国王、阿基坦公爵、诺曼底公爵、十字军领袖、阿尔苏夫征服者、阿卡守护者、狮心王理查·金雀花有话要说。说实话,这套长到令人发指的头衔还是在我极限省略下完成的,不然我应该可以水上200字以上。公元1199年,理查同志正在法兰西大杀特杀。说实话,虽然这哥们属于看见板凳都踹三脚的好战狂,但这次打法国有点逼不得已。因为七年前他因为毁坏奥地利国旗被神圣罗马帝国给抓了,一关就是三年,交了15万马克罚款才放出来。这笔钱是从英格兰人民那里搜刮来的,出来后他又去找法王腓力二世报仇,军费还是从英格兰人民那搜刮来的。这种你们出钱老子享受的作风,彻底激怒了英格兰逗逼们,他们开始造反。这事儿其实古今中外都一个道理,饭都吃不饱了,老百姓管你神不神圣、国不国王的,天王老子也照样干挺。这时候理查听过一个叛乱小子爵的领地发现了罗马时代金矿,穷如败狗的他悍然出击,平叛发财两不误的好事上哪找去?他围困了一个叫chalus-chabrol的小城堡,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武装的地方。3月25日傍晚,理查兄弟吃过了晚饭,他决定出去走走,消化食物的同时顺便找点乐子。乐子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当地农民站在破墙的另一边,一手拿弩瞄准他,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平底锅当盾牌。查理笑的梨花带雨,这傻缺是《绝地求生》玩家吗?这波cosplay老子给满分!正当理查为那个cosplay先驱者鼓掌的时候,另一个毫无骑士精神的小屁孩赏了他一箭,正中肩膀。这就有点尴尬了,但理查毕竟久经沙场,虽然事情有点卡脸,但他还是决定回帐篷处理一下伤势。然而擅长杀人的理查显然不擅长治疗,这哥们把箭给拔断了,箭头还留在肉里。感觉又有点卡脸的理查同志只好把医生找来,医生自然是经验丰富的,看了一眼伤口表示这事儿好办,把箭头挖出来就行。然后他掏出了一把板斧,理查表示我擦你这工具貌似有点大,医生则表示请相信专业人士的水准。要说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半小时后,箭头成功的脱离了理查的身体,上面还连着国王的左臂......疼的死去活来的理查觉得那货确实是专业人士,不过是TM专业屠夫!不管怎么说,箭头毕竟取出来了,变成独臂王总比变成死人强。然而事实证明,人要倒霉放屁都砸后脚跟,那把斧子不知道之前干过什么,理查的伤口很快便成了坏疽,这下是肯定活不了了。当手下把赏他一箭那个小男孩杜多带理查面前时,国王彻底陷入了逻辑混乱中,到底是谁杀的我?这小孩赏我一箭但不致命、我拔箭失败也不致命啊!可是如果没有之前的事儿,那个外号“屠夫”的医生也用不着挖箭头啊?我擦!我这是连死都没处说理了啊?这死法可太TM憋屈了.....要说理查虽然比较混蛋,但确实讲道理,他听说那小孩的父母都死在自己手里后,放过了他,让那个男孩“通过我的恩惠看到光明的一天”。十天后,与萨拉丁连番鏖战不落下风的狮心王理查溘然长逝,享年42岁,狮子终归死于蚂蚁之手。
网友你瞅沙说:
1970年12月17日,凌晨3点50分,在昆明军区司令部大院儿东南角的9号院,院内假山阴影中窜出一条黑影,他悄悄地摸到一栋别墅的房门前,将耳朵贴在门上,仔细听了一会儿,见屋内没有动静,便从腰间取出一个工具,没几下就把门打开了。他轻车熟路,蹑手蹑脚摸到了楼上,轻轻推开第二间卧室房门,举起手中的“五四”式手枪,瞄准那黑乎乎的大床“砰砰”就是几枪。尖利的枪声划破了寂静。黑影刚要转身撤离,听到楼梯“咚咚咚”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声音由上而下响到一楼,同时一个浑厚的男声高喊着:“警卫员!警卫员……”这个喊叫警卫员的男人可不一般,他是昆明军区第一政委,云南省革委会主任,开国中将谭甫仁。
谭甫仁是广东仁化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走过长征,历经战火洗礼。他从红十二军连政委,不断升迁,抗战时期是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野七纵副政委;建国后,任15兵团军政委、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第二政委、工程兵政委;1955年授中将衔。1968年8月,从北京调往云南任职。
听到呼叫,凶手才明白谭甫仁没在这间屋里,赶忙跳到楼梯口,抽出另一只手枪,对准楼下的谭甫仁又是几枪,伴随着枪声,谭甫仁大叫一声,撞在警卫员的门上不动了。黑影像幽灵一样逃出房门,钻进一辆等候多时的“伏尔加”轿车,消失的无影无踪。几分钟后,军区大院儿想起了特级警报声。昆明军区司令部宣布了戒严令,控制了各个交通要道。谭普仁伤势严重,颈部、肩颊部和胸部各中一弹,其中一弹从胸部心脏旁边穿透。次日下午五时,谭甫仁经抢救无效去世。而他的夫人王里岩在凶手的第一次行刺中,当场身亡。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行刺得逞的恶性案件。这桩案件定为“O一七专案”。九号院内负责警卫的人员全部受到了审查,但是毫无结果。唯一重要的线索是司令部大院后门执勤人员,在枪响后约两分钟时间,发现一辆小车从后门冲了出去。但没有看清是哪个部分的车。正一筹莫展之时,原云南省公检法军管会主任、昆明军区保卫部部长金树立,突然在政治部大院里的宿舍上吊自杀。经过调查,认定金树立就是开车行凶的驾驶员,因为他的车门在九号院儿南墙外的树丛中被银桦树刮掉了很大一块,因而畏罪自杀。这时,又有人反映军区保卫部一科科长汪之真在案发当天活动异常,专案组迅速将其监控并发现了疑点,于是正面对他进行审讯。经过一段儿时间,汪之真交待出真情,原来他在解放前当过还乡团的中队长,并杀害家乡的革命群众,后来逃到外地参加了解放军。金树立则抓住汪之真的历史把柄,胁迫他去杀害谭甫仁,但不知道金树立是什么意图和目的。案情刚有了点儿眉目,汪之真却用一支不知从何处弄来的“五四”式手枪自杀了。从此,“O一七”案件,再也无从查起。那么,当天谭甫仁的警卫员在哪里?经调查,谭甫仁的两个警卫员,一个因为害怕不敢开门出来,另一个却正和比自己大30岁的保姆鬼混,更是迟迟不肯开门,实在令人无语!
网友海浮人说:
英雄一世,最后死在小人物手里,也确实很悲催,但是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都死在无名无姓的小人物手里。截取一段历史,聊聊西汉初年死在小人物手里的历史名人,那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时期。
被宫女打死的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刘邦称赞其"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萧何也称赞韩信“国士无双”。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是刘邦打赢楚汉战争的关键人物,受封齐王,之后改封楚王。待天下安定之后,刘邦便开始清除异姓诸侯王了。公元前201年,刘邦以谋反之罪将其从楚地抓到京都洛阳,贬为淮阴侯。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陈豨原是韩信部将,刘邦征剿陈豨时,韩信托病不随大军出征,暗中派人联络陈豨共同反叛。而留守洛阳的吕后恐韩信在京城作乱,联合丞相萧何,萧何散发出假的消息,说刘邦平叛归来,列侯群臣进宫庆贺,结果韩信不听家臣之言只身进宫,最后被埋伏好的武士给抓起来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刘邦先前册封韩信时曾许下诺言,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吕后将韩信带到长乐宫,见不来天,地上铺满地毯,见不了地,没有用绳子捆他,见不了刘邦,被十几名拿着棍锤的宫女活活打死。一代兵仙居然死于一群宫女手里,实在窝囊,之后被夷灭三族。
被无名百姓杀死的英布
英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英布是项羽部下一员勇将,项羽分封诸侯王时,英布受封为九江王,而后转投汉王刘邦,受封为淮南王。公元前196年,吕后诛杀了韩信,同年夏天又把梁王彭越给剁成肉酱,在这种恐怖氛围之下,英布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不甘坐以待毙。起兵造反,但是英布有勇无谋,再加上实力悬殊,兵败逃亡,不过刘邦就是在这场平叛战争中中了流矢,本来年纪就大的刘邦,不久就去世了。英布在逃亡中被妻兄长沙王吴臣诈骗,谎称让英布前来长沙避难,结果英布果然前去,到了番阳时,在一户百姓家被几个无名百姓杀死。显然长沙王早就接到了刘邦的授意,设局杀死英布,之后带着英布的头颅前去刘邦处邀功。
浮人语
汉初三大名将有两位都死在无名之辈手中,窝囊至极。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这些异姓诸侯王势必要清除,还是张良看透了,急流勇退,下场才好一点。这三将中,恐怕彭越更惨一点,直接被剁成肉酱。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网友度度狼gg说:
民国历史上的人物其实都很复杂,远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定论,就比如“九一八事变”时奉命不抵抗的东北军独立第七旅旅长王以哲中将,放弃部队放弃抵抗仅带着随身副官逃到了北平。对你没看错,他确实是一名中将旅长,因为该旅是以第19师缩编的,作为张学良擢意提拔的绝对亲信,王以哲从1926年起不到两年时间,就飞速晋升陆军中将,更因为北大营的“宁死不战”而闻名全国。(王以哲)王以哲将军是黑龙江宾县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毕业,转投奉军后仕途顺利,到1925年已经是上校团长,旋被张学良简拔为卫队长。1927年卫队扩编为旅,成为奉军精锐部队,而王以哲则凭借张学良的绝对信任出任少将旅长,卫队旅次年又扩编为陆军第19师,于是王以哲再晋升中将师长,可谓是官运亨通扶摇直上,成为东北军中“少壮派”的核心人物。东北易职后部队整编,这个陆军第19师被缩编为东北陆军独立第七旅,驻沈阳北大营,可谓张学良的“看家部队”,哪怕是1930年东北军入关调停中原大战期间,该旅也没有出动。然而在1931年的那个耻辱之夜中,王以哲秉承张学良的意旨下令不准抵抗,第七旅8000多官兵在日军一个大队的攻击下仓惶逃离北大营,留下了抗战历史上不堪的一页。(于学忠)1931年9月19日清晨,王以哲带领随从副官和几个卫士换成便衣,由小东门随同百姓混出城外乘火车去了北平,随即奉命收容和整理部队,信任依旧。1932年初,南京政府为了虚张声势扩大部队编制,在原有旅的番号上又加个“100”而改称为师,于是独立第七旅改称陆军第107师,而掌握华北军政大权的张学良干脆又将东北军入关部队编组成为四个军,王以哲连升两级成为第67军中将军长。1936年,东北军又从鄂豫皖被调到陕北攻打红军,王以哲实际成为了前线的总指挥,经过了损兵折将、南京方面不给补充、被俘军官的沟通以后,王以哲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开始认同我党的主张,并且成为张学良与周公秘密会唔的主要策划人。东北军从此不再积极作战,甚至由于王以哲的故意“贻误战机”,导致孤军冒进的胡宗南部在山城堡战役中损失惨重,对红军陕北根据地的建立和稳固,其实是有贡献的。有史料称这一时期王以哲已经秘密入党,也是东北军“联共抗日”的坚定支持者,由于他倍受张学良信任,因此实际上成为在陕东北军的二号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主动送蒋回宁,在机场曾经留下一份手令,嘱东北军暂时由杨虎城将军指挥,而在这个少帅离开西安后,杨虎城其实并不能真正的控制东北军,于学忠又在兰州,那么王以哲自然成为了核心人物。老蒋当然要报复,他不仅违背诺言扣留了张学良,还使用武力威胁、政治分化和金钱收买等诸多手段,打击东北军和陕军的联盟,企图将这两支敢于反抗自己的部队彻底搞垮。在中央军大举逼近潼关的军事压迫下,杨虎城第17路军和东北军都出现了一些叛徒,比如第17路军的冯钦哉、王劲哉就叛杨投蒋,整个部队只剩下40000余人,而东北军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叛军,形势非常危急。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持东北军、陕军和红军的“三位一体”状态,然后以和谈的方式善后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日本人蠢蠢欲动的1937年初,打内战显然是错误的。然而东北军部分少壮派军官由于政治上的幼稚,坚持要以跟中央军开战的办法营救张学良,与老成持重的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刘多荃等人,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对立。所以东北军内部迅速分化为两派,以王以哲为首的老派认为:既然顾祝同要求东北军从渭南前线撤兵,为了避免武装冲突,就应该撤兵,只要保住军事实力,就可以用谈判的方式救回张学良。而以应德田、苗剑秋和孙铭九(张学良卫队长)等首的少壮派军官(都是校尉军官),认为老派们连续放掉扣留的军政大员、放掉扣押的飞机,现在又准备从前线撤兵,完全就是取媚于南京的“叛变”行为,双方矛盾开始激化。(杨虎城)少壮派鼓动100多名团级以上军官“联名请战”,并且扬言谁再反对就干掉谁,病中的王以哲决定请回于学忠主持大局,然而在1937年1月29日,在渭南举行的东北军高级军官军事会议上,却做出了“在张副司令回来之前绝不撤兵,中央军如再进逼,东北军破釜沉舟不惜决一死战”的决议,对此,抱病缺席会议的王以哲坚决不同意,而随后赶来的于学忠也认为应该以和为上,因为他的部队主力还在兰州。于是老派和少壮派在王以哲的家中再次爆发激烈的争论,位高权重的王以哲、于学忠等人仍然坚持不能开战,会议不欢而散。2月1日于学忠在西安召开会议,宣布了接受南京方面条件、保持东北军实力、和平解决的决定,会场上一片死寂,连于学忠都感到不妙,赶忙又解释了一大堆,然而少壮派军官们集体认为,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核心人物”王以哲的态度所致,遂起了杀心。1937年2月2日凌晨,经过36名少壮派军官密议后决定,以商同昌、文英奇等两名校官,率卫队第5连一个排的部队,假装以晨训的姿态列队走过王以哲的住宅:西安市粉巷27号,后面还隐蔽着几十个便衣武装人员。王宅的卫兵对东北军出操习以为常并未戒备,结果这帮人冲进去制服了卫队排,带队连长于文俊冲进王以哲的房间,说了声“军长,学生对不起你了”(曾经是王以哲教导队的学员),然后连开数枪,病榻上的王以哲当场身亡。王以哲就这样稀里糊涂死于一个小人物之手,而东北军少壮派的这次刺杀后果非常严重,刘多荃等人闻知后立即带兵进城,再来捕杀肇事的少壮派军官,因此东北军迅速出现了内讧和分裂,也给南京方面搞垮东北军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群龙无首和四分五裂的情况下,东北军最终接受了包藏老蒋祸心的“乙案”,各部被拆散后分别东调,从此难成气候,而张学良也因此彻底回不来了。
网友浩论古今说:
你好,我是浩论古今,我来回答。导语:提到历史人物,大家往往首先想到是那些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王侯将相。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对于普通人的记载却是寥寥无几。的确跟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相比,小人物就像时代洪流中的一粒细沙。但有时他们微不足道的行为,也会对历史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公元前202年,刘邦麾下大将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将楚霸王项羽围困在垓下。在四面楚歌的悲鸣下,项羽面对着美人骏马,发出了最后的怒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之后,项羽率领着残部800骑兵,乘着乌骓马突围。等到距离乌江(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的沱河北岸)附近时,项羽环顾左右,只剩下28骑。最终的结局我们都已熟悉:在面临苟且偷生与英勇赴死时,项羽选择了后者。拨剑自刎于乌江西畔。可是两千多年过去,漫长的岁月与滚滚乌江水似乎冲洗了历史的痕迹。但是大家有思考过吗?项羽也许是想渡过乌江,东山再起的。那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这需要去推敲项羽当时的心理状态。当他到了江边,迎接他的不是成群的百姓,威武的军队,只有一舟一桨一亭长而已。于是就有了载入史册的对话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项羽笑着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本纪》司马迁之所以将这段对话有意记录到《史记》想传达便是项羽在核下之战中惨败以后,他之所以会逃到乌江岸边,本意就是渡江而去,以图东山再起。但亭长一句话彻底打消了他的念头。
原因如下:
首先介绍了江东的势力范围,虽有千里土地,数万人,但是与夺取天下的大汉帝国是无法抗衡的,直接点明了汉强楚弱的残酷局势。然后,再必败的情况下点出数十万人的性命就在于你项羽的选择,渡江便会让江东生灵图炭,也会让跟随你打仗的将士家破人亡。项羽明白了亭长的话,诚如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于是赠马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