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岳飞的飞说: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王平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东汉后期,不像现在军队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提拔当军官。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会主动学习。王平叫人朗读历史书给他听,听过后,能够明白主要意思;王平根据听过的历史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书中主旨。王平写总结的时候,都是自己口述,让别人代写。他的每一篇战后总结都有深刻道理,对战争取胜很有帮助。正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谨慎,与别人交流谈话从来不开玩笑,他担心玩笑不当造成误会。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轻视自己、自信不足。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优点: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别人,所以,一旦信任谁、谁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人。王平降蜀后,最佩服诸葛亮,所以,王平的后半生就是受诸葛亮灵魂指挥而行动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王平在蜀汉中的来龙去脉。听诸葛亮命令,崭露头角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王平很听话,诸葛亮便带上王平。马谡主动要求去守卫街亭,诸葛亮想起来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稳重的大将做马谡的副将,王平愿意。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扎营、失利布阵疑兵。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马谡率领军队来到街亭,找了一处远离水源的山头高地,打算安营扎寨。先锋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与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驰。王平不断地、反复地规劝马谡,千万不要在山上驻扎。可是马谡坚决不听,最后把军队驻扎到山头。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来到街亭,观看地形地势后,将马谡驻扎地山头牢牢包围,尤其是彻底切断水源。因为王平一直对马谡的布阵耿耿于怀,蜀军离心离德,即使马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蜀军齐心协力,反而导致蜀军不战自乱。张郃对马谡军队发起进攻,势如破竹;马谡军队溃不成军,四散溃逃。唯独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失利布阵疑军。王平将自己率领的1000多士兵占据一处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势。张郃怀疑蜀军有大的埋伏,故意诱敌,所以,不敢继续进攻。王平抓住战机,以自己的军队为核心,把四散溃逃的蜀军聚拢起来,并且顺利回到诸葛亮军前。诸葛亮听取败将们的汇报,根据功过进行奖惩。马谡、张休、李盛等大将不听丞相安排,全部斩首。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谨遵诸葛亮的部署,虽然没有扭转大局,但是,减少了损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带回军营,应该奖赏。诸葛亮拜封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职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扛诸葛亮大旗,稳定局势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被任命为前锋。进军途中,诸葛亮病情越发沉重,秘密与长史杨仪等人,安排退军事宜,诸葛亮特别安排魏延在最后压阵。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随他自便。诸葛亮死了,蜀军不敢发丧。杨仪等人准备退兵,并且安排魏延断后压阵。魏延十分生气。他觉得丞相死了,应该继续进军,因为还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胜利。魏延要求继续北伐。杨仪坚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继续退兵。魏延与杨仪意见冲突,两人在军中大吵大闹。大部分将士都跟随杨仪不慌不忙后撤。魏延带领少数亲信,快速感到杨仪大军前面的南谷口,准备用武力拦截杨仪。杨仪命令王平上前抵御魏延。王平心想,这是内讧,无论谁胜谁败,对蜀军都是致命的损伤。王平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但在阵前,不听从杨仪的命令,将会导致更大的内乱。王平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仗而让魏延退却。王平想到了诸葛亮,他要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触即发的大战、扼杀在萌芽状态。王平打马来到魏延军前,大声呵斥道:诸葛丞相刚走不远,你们就敢胡作非为!快快回到大军之中。将士们听到“诸葛丞相”,便纷纷从魏延身后离开,回归杨仪大军之中。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儿子等少数几个人跟在身后,知道大势已去,便逃回汉中。杨仪命令马岱追杀魏延。在生死关头,王平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稳定了诸葛亮刚死、即将动乱的蜀汉局势。王平凭此功劳,再次获得升迁。王平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并以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吴懿镇守汉中,不久,晋封为安汉侯。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重要大将,并且正是王平,有延续了蜀汉江山。用诸葛亮计策,延续江山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三万汉军镇守汉中。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6万魏军进攻汉中。面对5倍于自己的强敌,大将们都很惊恐,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重要的隘口,单独守卫城池,等援军到来,再一起去把关隘强夺回来。王平不同意他们这种冒险做法。王平分析:援军赶到汉中,需要行军1200里;魏军占据关隘,汉中就保不住了;汉中失守,蜀汉政权就会很快被消灭。王平继续分析: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把守兴势;我率军作为后盾。我的军队机动灵活、根据形势需要可攻可守。在这段时间中,魏军进攻不会太顺。王平说:在我们抵挡不住的时候,援军正好赶到,前后夹击,可以打败魏军。王平的这次作战风格,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作风:布阵疑兵、稳中求胜!前军在兴势守卫期间,王平的军队在后方运行,让魏军看到,蜀军好像有大军埋伏。魏军当然不敢急功冒进。王平率领的蜀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后援时间。按照王平的计策,魏军正在犹犹豫豫的时候,蜀军的增援部队接连不断赶到兴势。受到不同方向进攻的魏军,很快被打败,狼狈逃回。后来还有反例,验证了王平完全正确。王平已经掌握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这样的计策。兴势大捷胜利后,蜀汉政权继续存活19年。王平用上了诸葛亮的计谋,延续了刘家的蜀汉江山。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爵位。王平一生平稳、谨慎、善学,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网友夜狼文史工作室说:
《三国演义》中的王平,起初时曹操手下的将领,因受到徐晃的排挤而投降了赵云。后经赵云推荐,为刘备所用。之后,王平跟随诸葛亮四处征战,打过孟获,守过街亭,参加过北伐,是蜀国后期的活跃人物。历史上的王平,与演义中的描写大致相似,但也有细微不同。王平,巴西郡宕渠人,从小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又叫做何平,后才改回本姓。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归附曹操,王平也跟随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时期,王平跟随曹操与刘备作战,曹操战败后,王平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王平跟随出征。当时,马谡奉命驻守街亭,王平为马谡军先锋。期间,王平对马谡舍水上山的行为进行过规劝,马谡刚愎自负从而导致大败,损失极为惨重。这期间,王平率领千余人兵士鸣鼓自持,摆出疑兵计,让张郃误以为后面有伏兵而不敢追击。王平顺利将败军引导统一起来,得以顺利回归。街亭之败,导致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全面崩盘,事后,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人被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被夺。唯独王平因为临危不乱,将部队带回,诸葛亮拜他为参军,统领蜀国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之后,又将他提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北伐,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派了张郃进攻王平,王平能够坚守阵地,让张郃难以前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又一次出兵,同年8月,诸葛亮病死,大军退还时,魏延因与长史杨仪矛盾,致使军中不稳定。王平奉命进攻魏延,魏延手下兵士被王平遣散,兵败后被马岱所杀。 同年,王平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同时又兼任了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237年),王平代替吴懿驻守汉中,进封为安汉侯。 延熙元年(238年),王平被召回大司马府,出任了大将军蒋琬的前护军。 延熙六年(243年),王平又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仍然驻守在汉中。延熙七年(244年),曹爽带领十多万人马进攻汉中,王平当时手中兵力只有三万,手下将领们建议放弃关隘,等待涪城的援军到来。王平却是认为,不能放弃关隘,否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应该据守,等待援军到来。按照王平的部署,结果,正如他所料,魏军难以前行,援军到来,魏军被击退。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因病世,他的儿子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当时蜀国王平地位不低,声望很高。时人称之为 :“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王平在汉中,抵御曹魏,马忠在南中,抵御南蛮,邓芝在永安,抵御东吴,三人成为蜀汉边境平安的保障,因而有着“平安三侯”的称呼。王平因为从小在军队中长大,文化水平很低,认识的字很少,写都不会写,但是由他口述,他人代写的书籍,还是很有条理的。而且他让人读史书,自己旁听,基本上能够明白其中大义,更能说出个一二。王平为人较为端庄严肃,从不和人开玩笑,他遵守法度,极为严苛,但就是有一点不足,性情较为狭隘多疑,为人自轻。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网友澳古说历史说:
王平原是曹操帐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也不知道为什么王平这位日后位列蜀汉“平安三侯”之一的大将,居然被擅长识才用才的曹操给忽略掉了。所以在曹操麾下效命之时,王平并没有受到重用,可谓是郁郁不得志。也就是如此在219年曹刘汉中之战的时候,渴望建功立业的王平眼见在曹操这里已无出头之日,就索性投降了刘备。当然初到刘备的阵营,又乃是降臣,所以刘备断然不会给他一个重要的位置,也就只给了他一个牙门将、裨将军的职务。而且说实在的,此时的刘备完全就是兵强马壮的主,麾下云集了张飞、关羽、黄忠、马超、赵云等一批一流武将,重要位置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王平来坐。也就是如此,在“街亭之战”之前,王平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官职也一直都是在裨将军这个位置上。直到公元228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重视。在这一年,王平因在马谡遭遇街亭之败的时候,凭借着手中千名兵士故布疑阵,让进攻街亭的魏国大将张郃不敢再进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诸葛亮的大军免遭受到更大的损失。从这一战之后,因王平在此战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开始被诸葛亮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也就是在这一年,王平被拜为参军,并负责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自此之后,王平成为蜀汉军队中最主要的一位将领,是为“中流砥柱”。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围祁山,王平奉命镇守南围。而在这里王平成功阻止了魏国大将张郃对于南围的觊觎之心,从而在侧面保证了诸葛亮大军的安全。公元234年,王平瓦解了魏延的叛乱,之后魏延兵败被杀。同年,因功被升任为安汉将军,并协助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公元237年,王平镇守汉中颇有功绩,被进封为安汉侯。再加上吴懿的病逝,王平被就地任命为汉中都督,负责汉中的一切事务。公元238年,因蜀国欲联合吴国攻打魏国,汉中一应事务归尚书令蒋琬管辖,王平被蒋琬召到大司马府,任前护军。公元243年,因蒋琬病重,汉中的控制权重回王平的手中,同时王平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而就是在重新掌控汉中的次年,一件大事让王平得以名流青史。公元244年魏国曹爽专权,曹爽为了能让众人信服于他。于是就亲率十余万步骑大军进攻汉中,而此时蜀国在汉中的兵力只有不到3万。因此在汉中的蜀将都劝阻王平“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大意就是“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集中所有的兵力固守汉、乐二城,然后等待援军的到来”。但是王平并没有听他们的,因为他知道一旦放弃这些关隘,那数十万曹军就可长驱直入。到时候即使曹军不进攻,围也围死他们了,而且即使能够驱赶曹军出汉中,但是那些关隘曹军不见得为放弃,如果这样必成大患。再加上援军远在离汉中一千余里的涪城,等到他们来的时候,恐怕整个汉中都被占了。所以基于此,王平就与众将说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意思就是“不应该固守待援,应该先由刘护、杜参守住魏军必经之地兴势,然后我为后应。这样如果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就可以亲自率兵援救,而一旦兴势守不住,我也可从中策应。这样就可以牵制住魏军,然后涪城的援兵可以有足够时间过来。”最终也就是在王平这样的安排下,汉中三万不到的军队就硬生生顶住了曹爽十余万大军数日的进攻。最后等到涪城的援军赶来之后,王平就与涪城的援军一起击溃了曹爽对于汉中的入侵。此战最终让王平名震天下,被誉为“当世名将”,同时蜀汉也开始流传着“平安三侯”的故事。自此一战,魏国再不敢侵入汉中。汉中也在王平的打造下,变得更加的牢固,正所谓“虎卧北境,键闭剑门。”,当时蜀汉君臣都认为只要有王平在汉中一天,汉中可保无忧。但是正当王平功成名,欲为蜀汉再立不世之功的时候,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汉中之战”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在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而后随着王平的去世,汉中的事务并交由胡济接任。但胡济这位汉中都督却远远比不上王平,当年姜维北伐曹魏的时候,就是因为胡济的贪生怕死,才导致姜维大军被邓艾击溃。再这之后,曾经王平所制定的汉中防御策略,被姜维改变,由原来“各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御敌汉中之外”的策略,变成了“诱敌深入,退守汉、乐二城,然后采用游击战搞垮魏军,最终一击必杀”的策略。而就是这样的策略,最终让魏国的钟会轻取汉中,并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试想,如果此时的王平还在,或许汉中就不会改变防御策略,而汉中不改变策略,再加上王平的存在,钟会绝不会那么轻松的取得汉中。而汉中不失蜀汉则无忧矣,也就是如此或许蜀汉就能多活几年啊!
网友星火彪WarOH说: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那时卧龙先生眺望着苍茫五丈原,自知作为蜀汉丞相的他已时日无多。在他身后,一如他担忧的那般,汉朝大业已是渐行渐远。当诸葛丞相离世之后,蜀汉人才凋敝的短板愈发明显。但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蜀汉就无人可用,而王平便是后期可堪大用之人。王平,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原先为曹魏将领。在曹军大将夏侯渊被杀后投靠了刘备,拜为门牙将、裨将军。
▲94版三国电视剧中的王平
作为降将,王平自然很难有展露身手的机会。直到诸葛亮开始北伐,才将其委以兵权。在第一次出征的时候,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而王平便是马谡麾下的先锋。对于如此难得的信任,王平自然很是珍惜。可惜的是,马谡没能给他这个机会。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犯了很多战术上的错误:舍水上山、下不据城等。王平曾经多次对马谡的部署提出意见,但是马谡均没有采纳。这便有了后来蜀军痛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且说当时蜀军的对手,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魏将张郃。他深知粮食饮水的重要性,便截断水源。失去淡水补给后,蜀军很快就大乱并陷入困境。当蜀军将士渐渐失去战斗力的时候,就是张郃取胜之时。一如预料那般,此时的蜀军根本无法跟全力的魏将对战,很快就陷入了奔溃。在仓皇地撤退中,唯独王平临危不乱。他命手下的千余士兵鸣鼓声威,重整部队,固守营寨。见此景,张郃小心谨慎、唯恐蜀军有诈不敢贸然进攻。待魏军离开后,王平集合散兵向后方撤去。马谡由于街亭失守被斩,王平因为有功被诸葛亮封为参军。在那之后,他累迁至精锐突骑——无当军的军监。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 ,诸葛亮继续北伐中原,派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一方率大军攻打诸葛亮,另一方派张郃攻打王平身处的南围,王平在防御方面很有一套,没有让张郃占到便宜。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相争。王平以魏延叛乱为由起兵镇压,后马岱斩杀魏延,完成平叛。随后,王平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后期他已经是抵抗魏国的大将了。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当时汉中的蜀汉兵力仅有三万,但是在王平的带领下还是打了胜战。从此以后,王平就负责蜀汉汉中的防御任务。不过,王平领兵有方但却为人多疑,这也导致他不能成为像诸葛亮那般的中流砥柱。公元248年,在历经数次北伐后,王平也驾鹤追向卧龙先生。
网友苍茫大地顾炜斌说:
感谢悟空兄邀请,苍茫大地依据《三国志》给文友们介绍下王平。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人。本来在外祖母何氏家中长大,后来才恢复原来的王姓。随杜濩、朴胡一起到洛阳,代理校尉之职,随曹操出征汉中时,就此归降了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平被孔明赏识是在打了一场大败仗后。后主建兴六年,参军马谡奉命守街亭,王平是他手下的先锋。马谡舍弃临水布营而扎寨于山上,措施纷扰,王平连续多次规劝,马谡置若罔闻,结果大败于街亭。马谡所部大都溃散,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仍鸣鼓坚守阵地,魏名将张郃疑有伏兵,不敢逼近。王平慢慢招集溃兵返回大营。孔明杀了马谡,将军张休、李盛,剥夺黄袭兵权,唯独对王平十分礼遇,加官为参军,统领五部兵兼管营屯事宜,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王平开始在蜀国军事舞台闪亮登场,建兴九年,孔明围祁山,王平另率一支兵马守南营,魏军兵分两路,司马懿攻孔明、张郃攻王平,王平部岿然不动。建兴十二年,孔明在武功病逝,蜀军遵遗命撤退,魏延任性胡为,仅一仗就失败身死,王平立下大功。后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助车骑将军、国舅爷吴壹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晋安汉侯,成为汉中大帅。延熙六年,王平任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队。 延熙七年春,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十余万人杀奔汉川,汉中守军不到三万,诸将惊恐。有人主张固守汉、乐二城,放敌进来,等涪县援军救援阳平关。王平说道:汉中与涪县千里之遥,关口一失,蜀汉不得安宁。应派刘护军、杜参军占领兴势,我担任后援;如敌分兵向黄金进攻,我率千人亲自对阵,这样周旋下来,涪县援军赶到,此乃上策。护军刘敏深以为然,当即执行。涪县援军、大将军费祎赶到,魏军惨败。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均名声卓著。 王平几尽文盲,只能识十几个字,但他口授书信,却都很有意趣条理。他让别人朗读《史记》《汉书》中的纪传,听后都能了解书中的要义,讨论起来不失原书旨趣。 他遵守法纪,终日正襟危坐,儒将一枚!但人无完人,他性格也有缺陷,狭隘多疑,为人自我轻贱,声誉打了八折。 延熙十一年去世,其子王训袭爵。 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