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94310417小云说:
绝非空穴来风是千真万确之事,扬州十日,嘉定屠杀是后金王朝绝杀汉人文明的千古恶事庆竹难书令人窒息。史可法一个文官旧吏不知兵陌如将,仅担负起了扬州的城防职责但勇气可嘉后果惨烈,仅有80余万人被屠杀,这也是阿济格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大罪。
网友华山论书说:
看过《扬州十日》这本书,繁体竖排,惨烈悲壮,人性的弱,人性的黑,人性的面对死亡的无助,作者娓娓道来,深感悲痛和冲击。这本书是由幸存的文人王秀楚,根据亲经历所见所闻,记录1645年5月20到5月29日,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记, 是指抗清英雄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满清军对扬州城内汉人展开了大屠杀记载,大开杀戒,屠杀十日,十日封刀,后来有记录有收殓的尸体就超85万具,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繁华之城,十日里“堆尸贮积,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满清王朝延续几百年,文字狱盛行,所以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一直被封存不提,直到辛亥革命前夕仁人志士们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但愿文明的社会以后不要再发生这种人间同室操戈的惨剧,但看到现在仍在我们周围上演的战火纷争的叙利亚,黎巴嫩,巴以冲突,阿塞拜疆冲突……人都说,只有准备打仗,才能不被打败,核心还是一个打,难道只有打仗才能解决所有问题?自古以来打仗解决了多少问题,什么时候人类才能认识到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真諦,明白争来争去一场空,最后只是当炮灰的现实。
网友黄娜老师说:
在丰富的史料文献记录支撑下,如今仍要质疑两起屠杀事件的真伪,实在是有点“庸人自扰”了。咱们先看看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1645年,入关后的大清国皇叔,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开始马不停蹄的南征。起初,满清大军还算顺利,但是到了扬州,竟然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史可法。绝境之中,扬州城全体军民多次拒绝了满清的劝降,坚持死战。从4月18日一直打到了5月20日,下了血本儿,损失惨重的多铎才最终拿下了扬州城。史可法壮烈就义。扬州之战是多铎在南征途中打的最费劲的一场战役。期间还阵亡了三个贵族将领、一个贝勒。出于极端报复心理,多铎决定放纵自己的人马,大肆屠杀。按照当年一些史料的记载,在10天的屠杀中,至少有60-80万人遇难。
再看嘉定三屠。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满清著名的“剃发令”。早前,清军占领南京后,曾经出台过政令: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也就是说,在当年的满清看来,剃发算是个“特权”,不受待见之人主动剃发表忠心还会被“唾骂”,普通小老百姓并不属于强制剃发的群体。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成了全民强制性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1645年5月,原本已经同意清军“接管”的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民众,为了抵制“剃发令”,在乡绅侯峒曾、黄淳耀的带领下,自发组成乡兵,起义反清。整个嘉定起义共维持了两个月,历经大小战斗几十次。跟多铎一样,清军吴淞总兵李成栋也是费了老大劲,损兵折将惨重,才攻入的嘉定城。进而出于同样的报复心理,对嘉定民众大开杀戒,一天之内,死者的尸体就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然而,在李成栋的队伍离开后不久,幸存的嘉定人又在一名唤作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他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廷过来接管的大小官吏数百人。这时,还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又回杀到嘉定城里,再次进行无差别的大屠杀,并放火焚城,这是嘉定的“第二屠”。到这儿,事儿还没完。二十多天后,一位名叫吴之番的南明将领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之后,仍然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再次压境,把吴之番及其部队全部砍杀殆尽,又顺势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以上就是大约致使十多万人遇害的“嘉定三屠”。因为和“扬州十日”为同一时期,相邻地域发生的屠杀惨案,所以,两个事件一直被并称,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另外需要说的是,这位眼都不眨一下,就向汉族群众下了狠手的李成栋,原本是个明朝降将。因为在清军南征过程中表现踊跃,被任命为广东提督。接着,情节又开始反转,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在对大明怀有异常“执念”的爱妾赵氏“挥剑自刎”的刺激下,大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竟然又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重新效忠败走广西的南明王朝。
姬曰:“丈夫不能割爱乎?请先死君前,以成君志。”遂自刎。成栋哭曰:“我乃不及一妇人!”
只是,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情形下,同年三月,李成栋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战斗力,就在一次围城之战中,溺水而亡了。不久后,他的儿子李元胤也在兵败之际,拒绝招安,自刎而亡。最终,这位“嘉定三屠”的指挥官,被南明王朝追封为“忠烈宁夏王”。(曾经主动剃发易服的大清吴淞总兵、广东总督李成栋,存世画像,仍为明朝装束)
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其实,近些年,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质疑声,多来自于《扬州十日记》抄本身世的“考证”。《扬州十日记》是当年史可法的幕僚王秀楚,作为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来的情景回顾,用生动笔触描述了当年扬州城内地狱般的景象和满清征服者毫无人性的残暴。然而,近年来,一些所谓的“考证”指出,《扬州十日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清末革命党人“杜撰”出来,从日本带回的,意图用作推翻满清统治的一大舆论武器。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早在18~19世纪初的清代中期,《扬州十日记》就已经有多种版本的抄本流传于民间,更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成书的《荆驼逸史》、《明季野史彙编二十九种》中,也明确提及过《扬州十日记》和其作者王秀楚,并引用了其大篇幅的原文。讲真,《扬州十日记》要说20世纪初才“杜撰”出来的,那么,之前的这些抄本、注释和引用,都是“穿越”过去的吗?此外,关于“扬州十日”的称法,也并非就仅仅源于王秀楚的“回忆录”,跟他同时代的明末文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戴名世《南山集》都重点记载过,扬州城破后,大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还有见证了明清交替乱世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他所著的《鞑靼战纪》中,也有过关于满清在扬州屠城的详细记载,情形跟《扬州十日》中的描述,相似度也很高。卫匡国是1643年到的中国,后来跟着皈依了天主教的南明王朝一路颠沛流离,直到败走缅甸,最后被明朝宗室托付去西方天主教廷“搬救兵”。回到意大利后,卫匡国作为一个小小的传教士,能量有限,“搬救兵”计划成了泡影,但他的纪实回忆录,《鞑靼战纪》的拉丁文版早在1654年就在欧洲出版了。也就是说,对于清初的那场江南大屠杀,连几个世纪前的西洋人,都是有所耳闻的。(1655年拉丁文版的《中国新图志》中卫匡国的画像,虽然此时已经是大清顺治12年,但卫匡国仍然坚持着明式衣冠。画像中的卫匡国拿着的就是自己绘制成的《中国新图志》)
客观看,前面提及的《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带回一说,整个事件的真相是,清朝平定江南后,马上就开科取士,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同时还盛行“文字狱”。就这样,此段不光彩的血腥过往被长时间刻意掩盖,像《扬州十日记》这样的著作,都被列入了满清禁书。所以,关于江南大屠杀事件,在中国民间流传并不广泛,仅小心翼翼的保存在一些汉族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交流”的文献中,反倒是日本保留了更为完整的版本。到了清末,革命党人将其带回,“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而非是当年为了渲染民族仇恨,刻意杜撰而成的。目前,对于扬州十日的遇难人数仍存在一些争议,不少舆论认为,八十万之众,过于夸张,可能把那一时期整个江浙沪一带因兵灾的死亡人口全部算了进去。具体死难人数,各个文献也是说法不一,比如,在《明季南略》对扬州城的死亡人口表述是“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鞑靼战纪》中又说死亡二十多万等等。而有关“嘉定三屠”的记载,则更为明确和丰富,除了嘉定的地方志、亲历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略》、计六奇的《明季南略》等各种文献资料外,像侯峒曾、黄淳耀、朱瑛那些来自于民间乡绅阶层的起义领导者,也都是当地望族出身,历代族谱齐全可考,并留下了当今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墓地和纪念遗址。尤其是侯峒曾、黄淳耀,他们两人更属于当地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一些诗词、书法和画作至今仍有据可查。比如,侯峒曾的诸多作品,被后人整理成了《侯忠节公全集》。甚至,到了民国时期,嘉定县还把5月份定为了“民族教育运动月”,每年都会大规模祭奠这一历史事件。更有前面提及过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曾经沾满了嘉定人民鲜血的“大明忠烈宁夏王”李成栋,他本人的传记和相关作战记录中,也对“三屠”有着非常详细的体现。总之,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具体人数因为年代久远,可能无法精确体现,至今尚待考证。更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团结跟正视历史,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况且,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也能看到,屠夫同样是不分满汉的。
网友良人执戟2说:
楊州、嘉定、昆山等江南城市均被清军屠城,死亡情况极为惨重!虽然都遭到屠城,直接原因却是两个。我们先说杨州一一杨州屠城与杨州守城督帅史可法有相当大的关系。崇祯皇帝虽然死于社稷,但是血脉犹存;大明虽亡,明王朝的后续政权在南方顽强存在。抗清将领们原来都抱着“联清灭寇”的主张,但清军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使这些大臣恍然大悟,清军信誓旦旦的承诺“除暴安民,替明君雪耻”是“假打”把戏,于是史可法、李定国、张煌言、郑成功、何腾蛟等将领誓死捍卫祖国山河。清军的真实面目一旦被识破,退到南方的福王朱常洵世子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是为弘光元年,设立百官建制,领导全民抗清。不幸的是,清军对南明王朝毫不打让手,根本不允许有喘息之机,清军横渡长江,南方的春风吹拂着清兵脑后细细的鼠尾,铁蹄践踏江南杏花春雨,弘光帝在南京城破后于芜湖被抓,押到北京问斩。占领南京的清军随后兵分两路,由多尔兖和多铎两兄弟率领,分别向东和南进攻。多铎率十万之众在叛将李定国带路下,攻占淮安、泗水后挺进杨州。多尔衮曾致函史可法劝其投降,多铎也派降将李遇春携亲笔信,希望史可法“研究、研究”投诚问题,并且承诺,投诚后不杀民众一人。史可法当众烧了信件,冷漠的目光注视着李遇春,劝降者忙不迭地落荒而逃,杨州军民大受鼓舞,虽然军队人数大大少于对方,却群情激昂,誓死守城,血战到底!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怉”攻陷城池,因为史可法仍然拒绝投降,并且大喝道:“我是史督师,一人做事一人当,不累满城百姓!”史可法对多铎的一再劝降嗤之以鼻,脑怒的多铎下令屠城,烧杀抢掠达十天之久,几十万杨州民众被清军残忍杀害,造成杨州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惨案,史称“杨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个惨案的发生比“杨州十日”的性质还要恶劣,不但要摧毁汉民族的精神自尊,更要疯狂报复抗命的嘉定民众。这是一场因“剃头令”引发的血案!根据滿州旧例,投降的汉人必须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实质上是改变汉人头型为满人发式,传统的满族男人发式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应该是:“式当如金钱”。又叫“金钱鼠尾式”。清人《榕城纪闻》所载:“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鉴湖女侠则更加激烈的认为就是“猪尾巴”。由于要求头顶除了金钱大一个圆点留发外,其余部份必须做到“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多尔衮占领南京后,立即给多铎下令:“.....自布告之日起,各省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凡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个峻烈文件一出,天下汹汹,激起民愤,当时的清流名士陈名夏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忍不住吐槽:“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陈名夏因言获罪,滿门抄斩!强迫剃发,使本来已经归附了的民众,再次激反。清政府毫不退让,再次传谕:“近者一月,远者三月,各取剃发归顺。”江南民众反映强烈,清政府决定镇压,秀丽的江南,顿时血流漂杵,以江阴城为例,攻入城后,城内男女老幼,争相投水、投火、自刎、上吊自杀,以命相搏,清军凶性大发,连杀二天,直到没有活口,方才封刀洗手。昆山,戏曲之乡,一曲《牧丹亭》唱的回肠荡气,不过昆山有骨气,抢先下手杀了官员,烧了府衙,真不愧是“龙哥之乡”,不过,遭到清军镇压,伤亡惨重!1645年七月底,骄阳下有五千清军不顾光头的滚烫,向嘉定跑步前进!清军用炮火轰开城墙,城内民众无一逃生,也无法逃脱,便纷纷投河自尽,一时间,江水为之断流!有漏网之鱼叫朱子素的文化人,在后来所著的《嘉定屠城略》中写道:“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后记其实再次提出剃发者是一个汉奸官员孙之獬,是他建议在中国全境展开剃发运动,清政府乘势而为,终于造成惨剧!狗血的是,孙之獬落入山东义军谢迁之手,起义军在他光头上用竹签戮满小洞,用猪毛给他“植发”,最后肢解成碎块!......
网友霍亨索伦王朝1871说:
先回答问题下面这段话,为什么女真人对汉人那么残忍,问这个问题请欣赏下图,请问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什么族,他们对汉人很友善是吗?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对待敌对势力,大屠杀,司空见惯,和民族没有关系。回到问题本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军入关屠杀,事实是有,但是八十万,就是夸张,冷兵器时代,十天杀八十万,清军攻城才多少人,扬州人稻草人还是木偶排队待砍头是吗?还有杀完尸体怎么处理?八十万!埋了万人坑到现在才多少年沒遗址吗?长平之战2000多年还能挖到遗址,烧掉更可笑,八十万要多少木头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