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崇尚希贤说: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网友禾子水淼说:
那个时期那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真是太多了,我就讲几件我亲自目睹和亲身经历过的几件事情吧:1.有年春寒乍暖时节,工作组的同志(我们称为工作同志)逼着社员们到大田里去育秧苗。由于时节还早,气温太低,撒在田里的稻谷根本育不出芽,更谈不上长成苗子。不知是哪些大脑机灵的人想出了个好点子,他们要求生产队各家各户都把用于家里烤火用的火缽子点好火烧均匀,然后集中到育秧苗圃周围,还派专人看管和续火。想想也好笑,这些人折腾了好几天,不但未见秧苗,反而连一点撒下去的谷种也全都烂在了田里!2、那时候人们要求栽秧搞密植。上面驻生产队的工作组人员或大队干部手持一柄尺子,如警察一样立于社员们裁秧的大田之中,时而用尺子量量張三的秧苗距离,时而用尺子量量李四的秧苗距离,折腾得人们不是去拔除自己不符合他尺寸的秧苗,就是用扑滚将一块一块已插好的秧苗打入泥土中。如若谁有怨言,轻则遭批评或当众检讨,重则被批斗,被游乡。3、那时社员们白天要劳动,晚上也要学城里人上夜班。大田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人们就点燃火把在地里干活。农民经不住折腾,都很疲惫,社员们只好分工合作,大部分人躺在地里睡觉,少数人为防止队干部和民兵的夜巡则时而对天吆喝,时而点亮几支火把四处晃动,一闹就是一整夜,搞得人们真是哭笑不得。那个年代这种事情太多了,叫人怎么讲也讲不完。其实这种荒唐事也是够悲哀的!
网友山村里的老人62说:
不讲自然规律,盲目″人定胜天″,要求双季稻最低耕种率达95%以上,以至许多山垅田早稻亩产200~400斤,晚稻因杨花时受到寒潮——绝收!这些山垅田若只耕种单季稻,亩产基本能达到400~600斤(如今耕种杂交水稻,己经达到800~1000斤)
网友名都阳光说:
那时不可思议的事多了,六七岁时,夏天瞒着家长去河里洗澡,差点淹死,从那一刻学会了游泳。现在想想就后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生产队人民公社时期,六七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平时还要负责给家里挑水。那时农村人吃水,没有自来水,要到附近村边或街头的砖井里打水。所谓的砖井,就是用泥土烧制的蓝砖砌成的水井。井深三四米,水深两米左右,春夏秋三季还好,一到冬季,水井边上全部结冰,此时站在水井边上打水,如果一不小心,人就会掉到井里淹死。所以,那时农村常常发生水井里淹死人的现象。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当地才有了压水机。此前家庭吃水要到附近的砖井取水。用一根棍子(称扁担)两头各挂一直水桶,水桶内装满水,将扁担放在肩膀上将水挑回家,称作“挑水”。我记得每到冬季,井口上有时会撒炉灰防滑,有时会放些砖块垫在脚下防滑。十岁左右的小孩,站在结满冰淋的井口上,从井里把十多斤水灌满再提上来,现在想想就后怕。那才是细思极恐的事。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农村有了压水井,吃水问题得到解决。
网友宁俭堂徐说:
六十年代末期,我插队的太仓县开始推广双季稻。刚开始时,每个生产队只有几亩地的“试种”,但马上大力推广,到1976年,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单季稻。实际产量如何呢?从我曾经有过的1974年的记录来看,双季稻前季单产431斤,后季单产412斤,单季稻单产938斤。而且单季稻可以种植产量较高的小麦,而双季稻只能种生长期较短产量较低的元麦,所以农民偷偷的编了一个顺口溜: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为什么双季稻的产量反而不如单季稻呢?一是气候原因,前季稻播种时气温低,秧苗生长不壮,栽插后气温不高,不利于返青分蘖。前季稻生长成熟期和后季稻栽插矛盾突出,不等熟透就收割,因为后季稻再不移栽就要影响抽穗。二是肥料短缺,尤其是化肥供应量少。当时棉花有少量的进口硫酸铵、尿素供应,县里办了小化肥厂后,生产了一些碳酸氢铵,但远远不够用。太仓在苏南地区属于地多人少的地方,而且粮棉夹种,多种一季稻,对劳动力是一种考验,前季稻收割后必须马上脱粒,不然就会发芽,后季稻眼巴巴的盼着栽插,农民不可能不睡觉,只能大幅度压缩休息时间。记得有一年,轮到我们生产队夜间用电,白天的时间是不可能睡觉的,因此全体社员从当天开早工,一直干到第二天天黑,40个小时除了吃饭时间就连续不停的干,要知道,那是在大暑35度左右的天气,室外太阳下都是40度以上的啊!那么为什么产量不如单季稻,还要大力推广双季稻呢?因为有先进典型的示范,比如吴县的龙桥大队,每人平均几分地,而且有“小灶”供应化肥,这个大队的双季稻产量肯定是超过单季稻的,有关部门就会说,同样一片天,同样一片地,你为什么不行?在那个时候,谁敢不种呢?现在想想,实事求是真难啊!